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民族·宗教

  • 解构与建构:民族志书写的内在悖论探析

    李银兵;曹以达;

    民族志书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受到持续不断地批判与反思,是与其内部存在的诸多悖论有关。"零度"书写与"非零度"书写、"权宜"书写与"权威"书写、"变生为熟"与"变熟为生"以及书写"神秘"与"神秘"书写等诸多矛盾,就是民族志书写场中矛盾复杂性的最好表征。因此,只有不断地对这些矛盾进行解构,探究出产生这些矛盾的逻辑和实践机理,才能为当代实践民族志书写范式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和事实论证。

    2019年01期 No.22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礼俗社会”迈向“法理社会”——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黄薇;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乡村占地面积广阔,其乡村振兴问题既独具特色,又十分重要。基于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若干村庄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当地"人口流动性、规矩的形成方式、交互秩序的确立方式、社群结构、核心价值观、家庭的构成、亲族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运转的力量、地方治理与纠纷调停者"等九个方面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乡土社会正处于从"礼俗社会"迈向"法理社会"的转型与变迁过程之中,从"礼治"迈向"法治"是其未来振兴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坚持边疆治理的"多元一体"格局,建立新型的"纠纷认知观",并且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法律制度配套和文化转型。

    2019年01期 No.229 9-1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故国新知:人类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苏永前;

    20世纪初,伴随"西学东渐"大潮,"人类学"一词经由日本传播至中国,有关人类学的译介也逐渐见诸报刊。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关于人类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内大量出现,同时许多西方人类学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到国内,这标志着人类学在中国的正式起步。20世纪20年代末,以国立中央研究院为开端,人类学学科建设得以启动。在众多学者、高校、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学在经历最初的介绍与传播,很快在国内"生根发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01期 No.229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元代宗教治理中的间接治理进路——以元代泉州的宗教共生空间为切入点

    王思杰;

    元代泉州中外宗教兴盛,且形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空间。以这一空间为切入点,可以对元代宗教治理的基本情况进行探析。元廷以宗教宽容和相对平等的宗教政策为基础,对中外各宗教实施间接治理。元廷在各宗教中设立相关的宗教代理人,赋予其权力,责其管理各自宗教内部事务,同时这些代理人须对元廷负责,接受元廷赏罚。另一方面,元廷还以其强力与崇高的权威为宗教治理的实施提供后盾和保证,并铨选有相关宗教背景的人士出任高官,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宗教治理的水平。

    2019年01期 No.229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青海地区二郎神信仰流布及祭祀仪式考察

    仁增拉青旺姆;

    二郎神是青海民间信仰体系中的一位重要神灵,深受藏、汉、土等民族的崇奉。作为青海多元宗教文化中的个案,二郎神信仰具有庙宇建筑和祭祀巡游等诸多元素,又以请神巡乡、祭祀飨神、获取神谕及送神构成的"六月会"为精粹,生动表现出该信仰的形式与内涵:"拉哇"代表神灵作为主体,民众通过军舞或神舞构成神会的整体内容,以不同角度展现神灵与民众的互动形式。二郎神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民众所传承,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生演变,体现出多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以信仰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方式。

    2019年01期 No.229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法律

  • 正当程序视野下的认罪协商与权利救济——以美国弗莱伊案、库珀案为例的分析

    徐冉;

    在弗莱伊案与库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从正当程序的立场,完整阐释了如何将无效辩护制度运用到答辩协商过程中。答辩协商是美国刑事司法的关键程序,被告人在答辩协商阶段应当获得律师的有效帮助,后期的公正审判亦无法治愈答辩协商过程中的程序性缺陷。认定无效辩护后,联邦最高法院决定将案件倒回到答辩协商阶段。正当程序视野下构建我国的认罪协商程序,应当重视该程序本身的独立性和相关当事人的参与性,尤其要强调律师在认罪协商中的有效参与。应书面记录律师在认罪协商中提供帮助的情况,保障认罪认罚的被告人上诉权。

    2019年01期 No.229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化治理视域下的刑事政策导向——能动与有限的分野

    满涛;

    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当前改革施政的总纲领。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技术进路。在犯罪治理体系中,刑事政策兼具法律规则与公共政策的双重属性是现代化治理的理性工具。面对现代化治理的具体诉求,刑事政策对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公共政策运行三大方面均表现出良性的助推功用。从宏观叙事到具体用力,我国当前刑事政策在治理情境中不能实施从头至尾的积极考量,而应当严格区分立法与司法两相操作之间的路径差异,在区别对待中努力构造能动之治与有限之治双向分野的刑事政策治理图式。

    2019年01期 No.229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法理辨析——基于欧美隐私自主与言论自由博弈视角

    刘利平;

    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是在欧美隐私自主与言论自由的博弈中产生和发展的。基于文化传统、历史缘由、现实考量等原因,一些欧美国家虽然认识到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遗忘权对于人权保护的重要作用,但各国对个人信息被遗忘权的法理逻辑取向并不相同,欧盟针对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策略明确赋予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被遗忘权,而崇尚言论自由的美国并未将个人信息被遗忘权认同为普遍法律权利。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法理逻辑的再定位,应当立足于在隐私自主与言论自由博弈的衡平中探寻价值理念上的交集,协调"公益"与"私益"的冲突,坚持"目的和约定优先"原则,规范相关权利的空间布局。

    2019年01期 No.229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庾信前期赋再评价

    刁生虎;白昊旭;

    历代学者因对"宫体"持有偏见和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形成对庾信赋贬前褒后的评价传统。这种评价传统忽略了庾信前期赋的过人之处,即在内容层面注重现实、在技巧层面注重对偶、在体制层面将诗赋交融发展到顶峰。庾信后期赋乃至后世中国文学对其前期赋多有继承、借鉴和拟作,因而需要对庾信前期赋重新认知与评价。

    2019年01期 No.229 68-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策林》与白居易“讽谕诗”溯源

    唐婷;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三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

    2019年01期 No.229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姚莹的诗学观及其诗学价值

    温世亮;

    姚莹既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又是嘉道时期经世文士的杰出代表。在诗学方面,受家族和时代的影响,姚莹强调古今并重,主张诗歌必须表现真情,同时又追求诗歌的道德教化、经济天下的功用,他的诗学观念熔个性自觉意识与士大夫情怀于一炉,显示出继续与新变交汇的特点。姚莹诗学观念所呈现出来的变化,无论于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诗学还是桐城派诗学,乃至于晚清诗学,其所具有的转关意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凸显。

    2019年01期 No.229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民间文学对民间小戏研究的理论贡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为主要讨论对象

    王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随着北京大学于五六十年代率先将民间小戏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引入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民间文学对民间小戏理论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确立了民间小戏在民间文学学科中的价值和地位;其次,建构了以民间小戏基本命题、理论范畴为基础的研究体系,而且从创作主体、表演特点上界定了民间小戏概念内涵;再次,形成了具有"自上而下"特点的研究范式。由此提升了民间小戏研究的理论品格,为民间小戏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后来民间小戏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2019年01期 No.229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话语

    毛郭平;

    文学批评话语表达着批评者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念,而不同类型的政治话语会嵌入文学文本意义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对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的人群的激励与规训。文学批评政治话语能否达到其预设的效果,这与具体的语境和政治话语自身的特征有关。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各种政治话语会相互交织乃至更替,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密不可分。政治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会促使人们形成一些政治话语的习惯,从而导致文学批评有变为"政治批评"的可能。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优先性品格,决定了政治话语在文学批评话语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2019年01期 No.229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

  • 从诗歌特区再议“的”字的隐现

    刘颖;

    结构助词"的"在现代汉语诗歌里出现了非常规隐现的现象。"属性类名词1+(的)+名词2""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重叠+(的)+名词"和"短语结构+(的)+名词"时,"的"当现却隐;数量短语作定语修饰名词、多项定语修饰名词时,"的"当隐却现。"的"在现当代汉语诗歌里可以突破一般的汉语语法规则,这主要与"的"在历史演变中保留了指示词强调凸显的作用、韵律原则和经济原则有关。"的"的非常规隐现也有限度,主要是受到黏附词特点的制约。"语言特区"中的诗歌特区允许突破一般汉语语法规则,但必须有度,不能逾越普遍的人类语法原则。

    2019年01期 No.229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戏源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探析

    李玉晶;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源词汇的形成演变与戏曲行业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戏源词汇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会出现新词产生、旧词消亡、跨域使用、语义泛化等现象。究其原因,既是词汇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然,又与戏曲行业自身的特性有关。思维联想规律以及人们的语用心理也促进了戏源词汇的发展演变。戏源词汇的泛化受使用频率的影响,与使用频率呈正相关性,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越容易泛化。

    2019年01期 No.229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形式、编码与赋意:论多模态隐喻的具身表征

    王小平;王军;

    具身认知本质上是大脑对多模态信息的加工过程,因而图像等异质模态与语言一样,可直接参与隐喻的认知表征。重新检视隐喻的表征过程,发现多模态隐喻的具身表征涉及形式表达、概念及认知情境三个不同的维度,因此"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感官"体验可在形式表达层产生知觉仿拟效果,影响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方向;依托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身体结构"通过"取象赋形"的认知操作偏离其原有意义而成为另有所指的表征符号;"场景"则在与身体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进而赋予符号新的所指内涵。

    2019年01期 No.22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历史·文化

  • 辽朝惕隐研究

    鞠贺;

    辽朝的惕隐可以追溯到突厥的特勤,契丹立国之后,用中原王朝官制建立并改造本民族固有官制,辽朝惕隐的名称及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辽朝惕隐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中央惕隐,即负责掌管皇族教化和皇族户籍的大内惕隐,简称惕隐,大内惕隐的选任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宗室成员,大内惕隐兼具教化、礼仪和军事三种职能,由于其出身显贵,在卸任后往往担任北府宰相、南北院枢密使等高级官吏。辽朝并无皇太子惕隐,《辽史·百官志》中关于皇太子惕隐司的记载是错误的,大内惕隐司即大惕隐司。其二,地方惕隐,即辽朝在各部族及属国属部设置的惕隐。各部族的惕隐,后升为司徒,地位极其重要,配合部族节度使管理部族事务,属国属部惕隐一般为该部酋长。从现存史料来看,大惕隐司与各部族、属国属部的惕隐不存在隶属关系。

    2019年01期 No.229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清末张荫棠藏事改革中的抵制“印茶入藏”

    陈鹏辉;

    印茶入藏"是晚清至民国时期英国侵略中国西藏的一个既定目标。清末张荫棠藏事改革期间,采取"教民种茶"和设"官运茶局"以加强"炉茶官营",并在外交上与英方激烈抗争,坚决抵制"印茶入藏",给急谋以"印茶"打开西藏市场的英国侵略者迎头一击。张荫棠抵制"印茶入藏"是其藏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反对"印茶侵藏"斗争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019年01期 No.229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徐俊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2019年01期 No.229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性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与反思

    彭成广;

    文化现代性理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的重点主题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总体理论特色,体现了对人之生存现实的集中关注。对此,中国学界进行了自觉而丰富的研究,凸显了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学理价值。但从已有的研究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研究主题和对象有待拓展、艺术本体论维度缺失、学理探究与鲜活体验的严重失衡,本土化路径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诸多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深入思考并推进相关研究。

    2019年01期 No.229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济·社会

  • 新疆西北部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宋耀辉;王宁;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向西开放"进入全新时期,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新疆西北部沿边地区更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快速发展。对新疆西北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优势资源、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人力资源开发落后、产业结构层级低、缺少支柱产业等问题,选择区域"一轴一带"协同发展模式才能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促进沿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019年01期 No.229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刘红叶;

    民族志是人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事实,将主位分析与客位分析相结合以探寻现象背后的意义。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理论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民族志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和主要应用领域,探讨应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中国企业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9年01期 No.229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互动行为学:戈夫曼社会学的行为主义解读

    王晴锋;

    欧文·戈夫曼探讨行为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他注重外在的行为观察而不是内在的意识反省,尤其是强调对"面对面互动"进行自然主义式观察,这些都是行为主义的基本理念。从早期的拟剧论到后期的谈话分析,戈夫曼充分运用了行为主义的思想。他亦关注身体化的社会互动,并强调生物性特征,这也与行为学密切相关。戈夫曼还从行为学的意义上理解互动仪式,认为它提供了使社会结构常规化的可能性。互动行为学是戈夫曼研究互动组织的重要策略和研究方法,它构成了戈夫曼社会学的基础,并由此探讨了互动秩序何以可能的微观形成机制。戈夫曼以行动为基础来研究意义,他既非主观意志论者,也非结构决定论者。互动行为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间存在重要的区别。

    2019年01期 No.229 17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及其治理研究

    张传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也出现了以收入差距扩大为主要特征的不平等现象,社会流动出现障碍,能否据此就判定中国社会出现了阶层固化还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从社会分层理论出发,深入理解社会流动和阶层固化的内涵,对中国社会流动总体态势做出基本判断,全面分析形成阶层固化的因素,以寻求促进社会流动更为合理的中国方案。

    2019年01期 No.229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特色学科

    <正>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学科将少数民族语言、中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信息技术交叉学科,教学和科研并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特色学科从1983年开始进行藏文信息处理研

    2019年01期 No.229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曾连续入选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创刊以来,始终突出民族特色和区域研究,关注当代社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一贯选取资料翔实、逻辑严谨、论证科学且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常设

    2019年01期 No.229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