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深化The “Four Sharings”:Deepening the Discourse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宋春霞;陈智;
摘要(Abstract):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具有历史的广度、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以及情感的温度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四个与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自觉,更是破除西方话语遮蔽的本土民族叙事方式,其以大历史观为视域统筹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家国情怀”为遵循勾连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框架,以增量有机性为目标指向探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行动路径。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时,应把握“四个与共”话语的实践性、统一性、普及性和创新性特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形态;挖掘“四个与共”话语的相关要素,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内容;强化“四个与共”话语的具象表达,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党的二十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民族团结;中国话语体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价值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AKS018);; 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项目编号:11200-121024)
作者(Authors): 宋春霞;陈智;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21205.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 [2]薛光远,黄怡.中国民族话语建构的脉络与趋向[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6):45-53.
- [3]严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命脉与民族工作的方向:增进共同性[J].西北民族研究,2021(4):12-15.
- [4]沈培建.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应对西方“族群”话语挑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8-29.
- [5]韩庆祥,王海滨.建构“理论中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现实逻辑、中国问题和中国话语[J].江海学刊,2017(3):5-11.
- [6]洪美云.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探源、现实意义和未来指引[J].理论与改革,2021(4):14-25.
- [7]严庆.认知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思考视角[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5-43.
- [8]严庆.主线、理念与作为:深刻把握与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21(5):14-19.
- [9]周竞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理论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