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空间与记忆叙事对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形塑——以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为例The Construction and Shaping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by Museum Space and Memory Narrative——Taking China Taijiquan Museum as an Example
韩晓明;乔凤杰;杨慧;
摘要(Abstract):
作为我国首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不仅是蕴藏文化、延续记忆的重要媒介,也对增强所属群体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并运用空间叙事与编码解码理论,可以深入探究中国太极拳博物馆的空间与记忆叙事对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形塑。研究认为,拳阶石坊、陈王廷雕像、匾额、演武台和照壁,分别是以太极拳的“三阶五层”、历史名人、哲学理念、抽象符号和技法要义为载体的空间叙事,其形象表达了内蕴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所属群体的文化认同。个体记忆叙事基于编码解码理论阐释三类参观者不同的解码过程,其对文化认同的形塑是多元化的;集体记忆叙事则以耳熟能详的武德规约、传说故事为载体,通过营造诱人回忆的氛围,有利于唤起所属群体共享的集体记忆,且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呈现耦合共生的逻辑关联,进而形塑文化认同。
关键词(KeyWords): 空间;记忆;叙事;文化认同;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拳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韩晓明;乔凤杰;杨慧;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3.01.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0-2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8.
- [3] 新华网.习近平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EB/OL].(2016-11-10)[2022-10-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10/c_1119886747.htm.
- [4] 刘荃.体育博物馆的传播与动员机制研究——以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6,37(5):84.
- [5] 田祖国,李艳翎,罗婉红.民族旅游场域中传统体育文化的选择性重构——基于山江苗族博物馆的田野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3):58.
- [6] 杨竞.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体育博物馆传承发展体育文化的实践与展望[J].体育科学,2019,39(4):23.
- [7] 肖兰.体育类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研究——以中国体育博物馆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0(7):32.
- [8] 刘强,杨海晨.物件、空间、记忆与文化认同:国内外体育博物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20,40(5):32.
- [9] KIDD J.The Museum as Narrative Witness:Heritage Performa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Narrative Space[J].Performing Arts Review,2012,4(3):156.
- [10] 李亦畬.王宗岳太极拳论[M].二水居士,校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6.
- [11] 赵毅衡.符号学第一悖论:解释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2):2.
- [12] 韩晓明,胡晓飞.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2):62.
- [13]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98.
- [14] 肖建春.匾联文化研究——以成都地区匾额、楹联为例: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105.
- [15] 韩晓明,胡晓飞,乔凤杰.“象形取意”:中国武术的思维方式与运行逻辑[J].体育学研究,2021,35(2):96.
- [16] 杨琳.浅谈博物馆陈列中的符号表现——以上海鲁迅纪念馆为例[J].上海鲁迅研究,2010(4):125.
- [17] 阿斯曼.记忆的历史: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
- [18] 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49.
- [19]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20] 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
- [21]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30(5):227.
- [22] 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季斌,王立君,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3.
- [23] 卡茨,彼得斯,利比斯,等.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2.
- [24]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25] 李媛媛.斯图亚特·霍尔的传媒理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65-66.
- [26] 苏黄菲菲.集体记忆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理路[J].社会科学家,2020(7):157-158.
- [27] 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群族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0.
- [28] 汪雄,聂锐新,李延超,等.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花腰彝“女子舞龙”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考察——基于滇南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2):50.
- [29] 王楠,王延隆.书写、场域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记忆[J].青海社会科学,2022(3):154.
- [30] 李里峰.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J].江海学刊,2012(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