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媒介与诗集编修——查慎行《陪猎笔记》中的文学生活及其文本价值阐释Poetry Media and Poetry Compilation——The Literary Life in Zha Shenxing's Entourage Notes of Royal Hunt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Its Textual Value
甄芸;
摘要(Abstract):
《陪猎笔记》是清代诗人查慎行著录的扈从行程日记。《陪猎笔记》在其文本表层体现为“润色鸿业”之作,在其文本潜层却是查慎行纪恩心态的表达书写,具有标记查慎行人生节点的文本意义。出于查慎行“翰林诗人”视角的记事选择,《陪猎笔记》通过实录笔调,详细记写扈从行旅中的君臣诗文酬和活动、翰林集体编书过程,呈现出皇室文学生活与官修书籍生产活动的多元样态及丰富具象。《陪猎笔记》的记事内容兼有历史记实与文学叙事的复合意义,具有珍贵的“诗史互证”“书史互证”的文本价值。《陪猎笔记》的文本细读及其文献价值的阐释,对于重新认知清代扈从笔记具有典型个案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陪猎笔记》;查慎行;文学生活;《佩文斋咏物诗选》;书籍史料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书籍史视野下的清代官修文学典籍研究”(项目编号:19YJC751074);; 西北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佩文斋咏物诗选》研究”(项目编号:XBMUYJRCS201202)
作者(Authors): 甄芸;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3.01.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查慎行.查慎行集:第2册[M].张玉亮,辜艳红,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235.
- [2]圣祖仁皇帝实录: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3.
- [3]严迪昌.查慎行论[J].文学遗产,1996(5):93.
- [4]查慎行.查慎行集:第5册[M].张玉亮,辜艳红,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636-637.
- [5]吴骞.愚古文存[M].刻本.1807(嘉庆十二年):22.
- [6]陈敬璋.查慎行年谱[M].汪茂和,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24.
- [7]国家图书馆分馆.国家图书馆藏古籍珍本游记从刊[M].北京:线装书局,2003.
- [8]李德龙,俞冰.历代日记丛钞[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 [9]查慎行.陪猎笔记[J].权儒学,整理.文献,1996(2).
- [10]范道济.新辑查慎行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 [11]查慎行.查慎行集[M].张玉亮,辜艳红,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83.
- ①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号初白翁,浙江海宁人。作为清代“宗宋”诗派的重要人物,查慎行的诗歌创作强调“宋诗新变”,尤其是他所主张的“唐宋互参”诗学理论,对于清代诗风的转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查慎行年谱》记载,查慎行一生共三次随驾巡行,除本文四十二年五月巡幸避暑山庄,还有“四十四年乙酉,先生五十六。夏五月,扈驾幸古北口”“四十五年丙戌,先生五十七。五月,复扈驾至古北口”。后两次随行未见著录笔记。参见(清)陈敬璋撰,汪茂和点校:《查慎行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页。
- (1)《清史列传》记载:“四十一年,圣祖东巡,以大学士陈廷敬、李光地、张玉书先后奏荐,驿召至行在,赋诗,诏随入都,直南书房。”参见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文苑传二》,第十八册卷六九至七二,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810—5811页。
- (2)关于查慎行中举进士,学界存在不同说法。一说认为查慎行并未考中会试,而是康熙皇帝赐他进士出身。另一说指出:清代科举,进士通过殿试,第一等一甲 “赐进士及弟”,第二等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查慎行殿试名列二甲第二,因此获得“赐进士出身”。认为查慎行未中而是通过康熙皇帝直接赐进士出身,实为理解之误。当以后说为据。参见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21页。
- (3)“工作日记:可以分为集体工作日记和个人工作日记两类,古代的扈从日记和差事日记、近代以来的航海日志等均属于这一类。”“高士奇作有日记多种,……还有行程中君臣的对话和不厌其烦地记述自己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赐和感恩之情,显然这些工作日记是希望康熙能详细审读的。”借以高士奇扈从笔记为例,可以推想查慎行扈从笔记类同。参见邹振环:《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 (4)杨据严迪昌统计:《赴召》《随辇》《迎銮》等分集,“纪恩”“谢赐”“恭和”之作近千首之多,几占全部诗五分之一。同时严迪昌指明:“恭纪之作有其背景认识意义,舍之把握不全查慎行完整的人和心。”本文仅是统计《随辇集》中的纪恩类型诗作。严迪昌:《查慎行论》,《文学遗产》,1996年第五期,第93-94页。
- (5)吴骞(1733—1813),幼字益郎,又字槎客,号愚谷、兔床,海宁人,清朝著名藏书家。吴骞一生致力搜集书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筑楼藏书,取名“拜经楼”。经过吴氏家族三代积累,藏书总量达至五万卷,并且拥有数量众多的珍本和善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拜经楼藏书”。吴骞不仅藏书,还抄辑古籍、批校题跋。查慎行《陪猎笔记》手稿正是吴骞侄子吴求访得来,传录副本收藏,吴骞并作《查悔余先生陪猎笔记序》。
- (6)杨瑄也是康熙四十二年奉旨巡猎的翰林之一,著有《随銮纪恩》。作为记写同一巡猎行程见闻的两个扈从笔记文本,却在内容选择记事上差异明显。《随銮纪恩》详记山川地理、风俗气候、路线里至,查慎行《陪猎笔记》偏重记录文学活动。
- (7)《佩文斋咏物诗选》对于中国诗歌史产生的影响在于:一是通过文本编选呈现出的“大咏物”诗观,拓宽了中国咏物文学的范围界定,影响了咏物文学的创作实践;二是诗选采用的“类—体—世”三级体例,确立了中国咏物文学选本的标准体例。参见甄芸:《<佩文斋咏物诗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第75—94页。
- (8)根据查慎行的选诗分工可以得知《佩文斋咏物诗选》的编修进度。如:“荷花类”收诗一百二十五首,六月六日一天编就。“竹类”收诗一百六十二首,由于随驾外出有所耽误,分由九日、十日两天编就。“蔷薇”“荼蘼”两类十一日编就,“菱芰”“芭蕉”两类十二日编就,基本每日完成一类诗歌。诗篇数目统计根据(清)陈廷敬、汪霦等编纂:《佩文斋咏物诗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
- (9)赫世亨,时任武英殿总监造,总管书籍编修等事宜。
- (10)有学者评价康熙诗作水平不高。本文注重文献信息解读,康熙皇帝的诗歌水平另作讨论。另外,诗文作为“文治”借助手段之一,包含复杂的帝王治理之术、文化心理因素等,学界多有讨论,兹不赘述。但须肯定,康熙皇帝对待诗文的态度,对清代文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