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理符号机制探究The Geographical Symbol Mechanism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范俊
摘要(Abstract):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诸多中华文化符号中,地理符号丰富而特殊,是彰显民族形象、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历史上不断被塑造出来的中华地理符号,从“领土认同”、“一体感”心理、“我者”与“他者”身份体验、“令人热爱”情感等维度,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符号生产的价值取向、深挖各类符号资源、健全符号传播与内化机制、强化符号功能,进而全面推动中华地理符号的建设升级,对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中华民族形象;地理符号;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范俊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3.04.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 [2]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M].徐鹤林,朱伦,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 [3]李峻石,郝时亚.再造异同:人类学视域下的整合模式[M].吴秀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 [4]雷德曼.传奇的风景:景观与英国民族认同的形成[M].卢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 [5]于京东.近代法兰西的国家形象及其传播——兼论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构建[J].人文杂志,2021(2).
- [6]范俊.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符号机制[J].广西民族研究,2021(2).
- [7]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 [8]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9]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J].博览群书,2016(11).
- [10]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 [11]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J].文艺研究,2007(3).
- [12]蔡桂林.成吉思汗灵榇西迁纪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 [13]傅斯年.傅斯年全集: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 [14]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 [15]朱滢.陈霖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J].心理科学,2005(5).
- [16]陶赋雯.“军舰岛”的国家记忆生产与政治——鉴于战争“负遗产”的视角[J].学术月刊,2021(3).
- [17]周平.中华民族的两种基本属性[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 [18]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 [19]于晓峰.地理符号与民族认同[J].社会科学家.2012(6).
- [20]祁美琴.论民族符号与国家象征的关系[J].广西民族研究,2014(5).
- [21]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22]史密斯.民族认同[M].王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