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文化中的“权利”意识与基本人权保障Rights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Legal Culture and Protecting Basic Human Rights
吕怡维;
摘要(Abstract):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自身的权利意识,但在实现自身权利的方式上具有"以‘不争’胜‘争’""等差"和"重群体而轻个体"等大异于西方历史文化的特点。早在先秦时期就因遵循自然法则产生了必须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的"以民为本"治国思想,且在民权保障的程序法则与制度操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关键词(KeyWords): “以民为本”;权利意识;生存权;发展权;权利保障意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天津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民为本’治国思想法规与人权保障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JFXQNXSX19-003);;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欧洲人权法院对难民权利的判决研究”(项目编号:AS1501)
作者(Author): 吕怡维;
Email: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01021.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孙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3.
- [2]吕怡维.“以民为本”思想的人权属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9).
- [3]郭森.黄坤明在《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2018-12-10.
- [4]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5]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 [7]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Z].北京:中华书局,1980.
- [8]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Z].北京:中华书局,1980:1414.
- [9]吕怡维.“人权”概念和“人权思想”的中国话语阐释[J].烟台大学学报,2020(1):45.
- [10]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1]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 [12]徐明显.人权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 [13]丛日云.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与近代人权学说[J].浙江学刊,2003(2):59.
- [14]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Z].北京:中华书局,1980:2048.
- [15]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873.
- [16]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1305.
- [17]周密.中国刑法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252.
- [18]长孙无忌.唐律疏议[Z].北京:中华书局,1983.
- [19]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5.
- [20]二十二子//管子[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2.
- [21]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2680,
- [22]二十二子//春秋繁露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1)“自然法则”主导下的“同等权利”并非绝对平等的权利,比如“共享劳动所得的生活资料”就一定不是“平均享用”。《史记·匈奴列传》言,匈奴之俗“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这显然是人类氏族社会的遗风。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生活资料获取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有限的生活资料的分配绝对不能采取平均主义的原则,一定是在努力保障氏族全体成员延续生命需要的最低条件下,优先保障一线生产者保持必要体力的需要,只有这样氏族群体才可能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而不至灭绝。
- (1)见《后汉书·百官志》: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卹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怙恃荣势,请讬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