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环境法治观的转向:空间思维的应用The Turn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Th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Thinking”
李树训;
摘要(Abstract):
受还原主义观影响,在传统立法过程中通常将环境分解为环境或资源要素并以其为调整对象单独立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思想推动下,迈入从“分割治理向整体治理异质转向”时期,即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为出发点,以流域、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区等地域为新的调整对象。面临环境法治观这种转向,在同一时期形成行政的空间、生态的空间和整体的空间三种空间形态,以及各治理规则并行的法律结构。但因新旧思维碰撞以及制度惯性作用,导致诸多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冲突、重叠等一系列问题。为从根本上化解这些遗留难题,需从认知上同步跨入“从整体治理向空间治理同质转化”这一新的阶段,即在环境法立法当中明确强调空间性关照,实现空间思维普遍化、规范化。
关键词(KeyWords): 还原主义;环境要素;生态系统;整体治理;空间思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整体系统观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规制研究”(项目编号:19ZDA16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项目“整体系统观下我国生物多样性损害与环境公益诉讼衔接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M712450)
作者(Authors): 李树训;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3.01.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朱垭梁.法律的空间意象性[M].北京:法制出版社,2017:63.
- [2]谭俊.法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23(2):77.
- [3]布兰克,罗森-兹维,杨静哲.法律理论中的空间转向[J].西部法学评论,2020(1):5.
- [4]朱垭梁.法律中的空间现象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8):137.
- [5]邬煜,李佩琼.科学革命——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42.
- [6]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M].卫飒英,李四南,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1.
- [7]张宝.超越还原主义环境司法观[J].政法论丛,2020(3):84.
- [8]Б·格里戈里耶夫,刘伸.原子论与还原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1(8):15.
- [9]巩固.“生态环境”宪法概念解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5):73.
- [10]刘风景.关系思维的法学意义[J].法商研究,2019,36(5):127.
- [11]鲍斯曼,张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环境法上的还原主义[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4):27.
- [12]吕忠梅.环境法典编纂视阈中的人与自然[J].中外法学,2022,34(3):619.
- [13]肖磊.经济学“还原主义”方法论:批评与反思[J].经济评论,2008(1):89.
- [14]卢风.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对现代性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12(9):62.
- [15]吕忠梅.环境法[M].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72.
- [16]刘超.完善环境空间治理规则[J].河南农业,2020(20):1.
- [17]杜寅,高颖.从还原论、整体论到系统论:环境法学方法立场的省思[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2):77.
- [18]陈虹.流域法治何以可能:长江流域空间法治化的逻辑与展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0):18.
- [19]刘长兴.中国环境立法年度观察报告(2021)[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103.
- [20]刘超.自然保护地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规则构造[J].思想战线,2022,48(4):116.
- [21]杜辉,杨哲.流域治理的空间转向——大江大河立法的新法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4):60.
- [22]朱垭梁.空间理论对法律的阐释[J].求索,2014(7):104.
- [23]任政.空间正义论:正义的重构与空间生产的批判[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2.
- [24]LEFEBVRE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Wiley-Blackwell:Oxford,1991:26.
- [25]BLANDY S,SIBLEY D.Law,Boundar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J].Social & Legal Studies,2010(3):275.
- [26]刘超.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空间法律制度的构建[J].法学论坛,2022,37(2):23.
- [27]杨朝霞.中国环境立法50年:从环境法1.0到3.0的代际进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89.
- [28]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4):76.
- [29]张卓然,唐晓岚,贾艳艳.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江中下游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44(3):447.
- [30]杜群.环境法体系化中的我国保护地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22(2):130.
- [31]鲁冰清.论共生理论视域下国家公园与原住居民共建共享机制的实现[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40.
- [32]孟庆瑜,张思茵.流域法治的空间审思与完善进路[J].北方法学,2021,15(2):101.
- [33]公丕祥.空间关系:区域法治发展的方式变项[J].法律科学,2019,37(2):3.
- [34]列斐伏尔.空间的政治[M].李春,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3.
- [35]吕忠梅.寻找长江流域立法的新法理——以方法论为视角[J].政法论丛,2018(6):74.
- [36]谢遥.法律地理学论纲[J].交大法学,2021(2):121.
- [37]吕忠梅.环境法典编纂方法论: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及其实现[J].政法论坛,2022,40(2):23.
- [38]法国环境法典[M].莫菲,刘彤,葛苏聃,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3.
- [39]徐祥民.关于编纂“自然地理环境保护法编”的构想[J].东方法学,2021(6):83.
- [40]吴凯杰.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J].东方法学,2021(6):109.
- [41]瑞典环境法典[M].竺效,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27.
- [42]高吉喜,等.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与规划理论研究[J].生态学报,2020,40(3):749.
- [43]王灿发,王雨彤.论黄河法的生成逻辑与路径展开——以“空间思维”为主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8.
- [44]刘佳奇.论空间视角下的流域治理法律机制[J].法学论坛,2020,35(1):36.
- [45]董祚继.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十大关系[J].资源科学,2019,41(9):1589.
- [46]吕忠梅.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思考[J].生物多样性,2019,27(2):128.
- [47]胡德胜,许胜晴,归帆.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的立法规制[J].中国软科学,2021(11):6.
- [48]李挺.整体性思维背景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立法——以法律体系的建构与整合为视角[J].环境保护,2019,47(9):54.
- [49]杜辉,杨哲.流域治理的空间转向:大江大河立法的新法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4):64.
- [50]黄学贤,汪太高.行政公益诉讼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46.
- [51]王浴勋.我国环境行政权与环境司法权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7:2.
- [52]张建宇,严厚福,秦虎.美国环境执法案例精编[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