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特征信息法律保护的技术诱因、理论基础及其规范构造The Technical Incentive,Theoretical Basis and Normative Structure of Legal Protection of Facial Feature Information
潘林青;
摘要(Abstract):
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具有自然性、不被察觉性和多场景应用性,可借助增强现实技术来锁定与分析特定自然人,由此催生出强烈的面部特征信息法律保护需求。面部特征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其收集与处理不仅攸关人格尊严,而且危及"隐藏身份"和"隐私面纱",因此法律需予特殊保护。美国与欧盟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新近法治实践也表明,应在立法上对面部特征信息加以严格保护,并将此立场贯穿于法律适用之中。基于此,我国应在两个层面构建起面部特征信息的法律保护体系:一是经由《民法典》确立对其保护的基本法依据,二是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设计对其严格保护的特别法机制,以期为面部特征信息保护的执法与司法提供有效规范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人脸识别;面部特征信息;个人敏感信息;基本权利;知情同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共青团中央2019年重点资助项目“未成年人网络空间权益保护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ZD048);; 中国人权研究会2020年度部级研究课题“中国民法典编纂与人权保护”(项目编号:CSHRS2020-20YB)
作者(Author): 潘林青;
Email: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01027.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行业”个人信息保护研究报告[R/OL].(2020-03-02)[2020-09-19].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003/P020200302576687898634.pdf.
- [2]ANIL K,ROSS A,PRABHAKAR S.An Introduction to Biometric Recogni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2004,14(1):4.
- [3]邱建华,冯敬.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的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3.
- [4]沈理,刘翼光,熊志勇.人脸识别原理及算法: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3.
- [5]KANADE T.Picture Processing System by Computer Complex and Recognition of Human Faces[D].Kyoto:Kyoto University,1973.
- [6]ACQUISTI A,GROSSY R,STUTZMAN F.Face Recognition and Privacy in the Age of Augmented Reality[J].Journal of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2014,6(2).
- [7]Paul O.Broken Promises of Privacy:Responding to the Surprising Failure of Anonymization[J].UCLA Law Review,2010,57(6):1701.
- [8]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The Dawn of Robot Surveillance:AI,Video Analytics,and Privacy[R/OL].(2019-06-13)[2020-09-19].https://www.aclu.org/sites/default/files/field_document/061119-robot_surveillance.pdf.
- [9]王禄生.论“深度伪造”智能技术的一体化规制———从“杨幂换脸视频”谈起[J].东方法学,2019(6):58-68.
- [10]SIMON A C.The Face of Biometrics[J].Technology and Culture,2012,53(1):200-203.
- [11]马长山.智慧社会背景下的“第四代人权”及其保障[J].中国法学,2019(5):6.
- [12]王利明.人格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15.
- [13]倪蕴帷.隐私权在美国法中的理论演进与概念重构———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的分析及其对中国法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19(10):149.
- [14]WESTIN A F.Privacy and Freedom[M].New York:Atheneum,1968.
- [15]GAVISON R.Privacy and the Limits of Law[J].The Yale Law Journal,1980,89(3):421-471.
- [16]林曦,汪海晏,王丹阳.小学生都能轻松破解BUG,人脸识别如何不被“打脸”?[EB/OL].(2019-10-18)[2020-09-19].http://m.xinhuanet.com/gd/2019-10/18/c_1125119528.htm.
- [17]WILLOUGHBY A.Biometric Surveillance and the Right to Privacy[J].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2017,36(3):41-45.
- [18]帕克.全民监控:大数据时代的安全与隐私困境[M].关立深,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1.
- [19]ACQUISTI A.Privacy i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the Economics of Immediate Gratification[C]//Fifth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New York: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2004:21-29.
- [20]Commission nationale de l'informatique et des libertés.Reconnaissance faciale-pour un débatàla hauteur des enjeux[R/OL].(2019-11-15)[2020-09-19].https://www.cnil.fr/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reconnaissance_faciale.pdf.
- [21]林鸿文.个人资料保护法[M].台北:书泉出版社,2018:87.
- [22]陆青.个人信息保护中“同意”规则的规范构造[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20.
- [23]NAKAR S,GREENBAUM D.Now You See Me.Now You Still Do: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nd The Growing Lack of Privacy[J].Journal of Science&Technology Law,2017,23(1):90.
- [24]付微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与中国选择[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6).
- [25]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Fundamental Right.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Fundamental Rights Conside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Law Enforcement[R/OL].(2019-11-21)[2020-09-19].https://fra.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fra_uploads/fra-2019-facial-recognition-technology-focus-paper-1_en.pdf.
- [26]刘金瑞.关于《民法典(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的完善建议[J].中国信息安全,2020(4):78.
- [27]张建文,潘林青.人工智能法律治理的“修昔底德困局”及其破解[J].科技与法律,2019(5):43.
- (1)面部特征信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识别信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例如人脸识别技术,就个人面部方面的特征开展处理后所得到的能够识别个人的信息。
- (2)该案的起因是原告郭某作为被告杭州野生动物园年卡的持有者,被短信告知必须提供面部特征信息注册人脸识别,否则,无法入园且无法办理年卡退卡退费手续。
- (1)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于2015年7月发布的《收集及使用生物辨识资料指引》中指出:“生物辨识资料是否可秘密地收集,在于资料当事人是否知道有关收集及有能力决定是否容许有关收集。”
- (1)“第四代人权”即“数字人权”,指源于信息革命,以双重空间的生产生活关系为社会基础、以人的数字信息面向和相关权益为表达形式,以智慧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诉求,突破了前三代人权所受到的物理时空和生物属性的限制,实现自由平等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生存发展权利的转型升级。这既包括前三代人权在智慧发展条件下的数字化呈现及其相应保护,也包括日渐涌现的各种新兴(新型)数据信息权利及其相应保护,其本质是在数字时代和智慧发展中作为人而应该享有的权利。参见马长山:《智慧社会背景下的“第四代人权”及其保障》,《中国法学》2019年第5期,第6页。
- (1)参见胡文涛:《我国个人敏感信息界定之构想》,《中国法学》2018年第5期;田野、张晨辉:《论敏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陈骞、张志成:《个人敏感数据的法律保护:欧盟立法及借鉴》,《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汤敏:《个人敏感信息保护的欧美经验及其启示》,《图书馆建设》2018年第2期;张鹏:《论敏感个人信息在个人征信中的运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等。
- (2)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9年6月13日公布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规定:“个人敏感信息,是指一旦被泄露、窃取、篡改、非法使用可能危害个人信息主体人身、财产安全,或导致个人信息主体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等的个人信息。”《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GB/Z28828-2012)第3.7条:个人敏感信息一旦遭到泄露或修改,会对标识的个人信息主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个人信息。各行业个人敏感信息的具体内容根据接受服务的个人信息主体意愿和各自业务特点确定。例如个人敏感信息可以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种族、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基因、指纹等。
- (3)例如,欧洲委员会于2018年5月新修订的《欧洲委员会关于个人数据自动化处理的个人保护公约》(新修订108号公约)第六条、2018年5月生效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第九条均如此规定,澳大利亚信息专员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Australian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OAIC)在2019年7月亦明定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
- (1)参见Consumer Data Privacy and Security Act of 2020,Section2(2020)。
- (1)参见Biometric Information Privacy Act,740 ILL.COMP.STAT.§14/1(2008)。
- (2)机密和敏感信息(Confidential and sensitive information),是指可用于识别个人或个人帐户的个人唯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遗传标记,用于定位帐户或财产的密码、驾照号码或社会安全号码。
- (3)参见Rosenbach v.Six Flags Entertainment Corp.,2019 IL123186,Supreme Court of Illinois。
- (4)参见欧盟GDPR第四条第十四款,“生物识别数据”是指基于特别技术处理自然人的相关身体、生理或行为特征而得出的个人数据,这种个人数据能够识别或确定自然人的独特标识,例如脸部形象或指纹数据。
- (1)参见瑞典数据监管机构于2019年8月20日对涉事高中作出的处罚决定书,“Tillsyn enligt EU:s dataskyddsf9rordning 2016/679-ansiktsigenknning f9r nrvarokontroll av elever”,https://www.datainspektionen.se/globalassets/dokument/beslut/beslut-ansiktsigenkanningfor-narvarokontroll-av-elever-dnr-di-2019-2221.pdf。
- (1)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35273—2020)第3.2条明确了“个人敏感信息”的概念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