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缘起、内涵及趋势The Origin, Connotation, and Trend of Marxist Aesthetic Anthropology
袁同凯;冀禹洁;
摘要(Abstract):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特性,也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和完善人类自身的能动过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了实证的基础,消解了西方理论视野中美学只存在于精神世界的虚幻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类学材料的支撑。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相互交融,为研究中国多重语境叠合下的审美、艺术活动提供了切合的框架,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人类学;审美制度;社会生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元一体视角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9AMZ012);; 2021年度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科学研究类项目“国家认同教育的地方性实践”(项目编号:ZB21BZ0110)
作者(Authors): 袁同凯;冀禹洁;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3.01.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CHANG A E.Art and Negativity:Marxist Aesthetics after the Affective Turn[J].Culture,Theory and Critique,2012,53(3).
- [2]范丹姆.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M].李修建,向丽,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3.
- [3]玛奎.美感经验——一位人类学者眼中的视觉艺术[M].伍珊珊,王慧姬,等译.台北:雄狮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3:3-16.
- [4]王杰,海力波.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 [5]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47.
- [6]傅其林.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文艺理论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106-123.
- [7]曹成竹.考德威尔: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传统的奠基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1).
- [8]王庆卫.文化唯物主义、共同文化与情感结构——论雷蒙·威廉斯“三条进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罐的继承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 [9]本雅明.单向街[M].陶林,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18:147-209.
- [10]王静.卢卡奇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美学的阐释与发展[J].学术交流,2016(10).
- [1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38.
- [12]王杰,孟凡君.审美人类学:构建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新体系[J].社会科学家,2020(5).
- [13]李景隆.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当代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1(6).
- [14]尹庆红.文艺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审美人类学的兴起[J].江西社会科学,2008(2).
- [15]张良丛,姜游: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美学危机中的审美人类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5).
- [16]张利群.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扩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1(2).
- [17]王杰,尹庆红,向丽.问题与方法:审美人类学三人谈[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7(6).
- [18]王杰,向丽,王大桥.多重语境叠合中的当代美学与艺术——“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八[J].民族艺术,2016:3.
- [19]王杰.文化经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 [20]向丽.艺术中的变形问题[J].艺术探索,2016(1).
- [21]向丽.理论之后与跨界之悦——审美人类学探寻之路[J].民族艺术,2018(4).
- [22]王杰,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阐释模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 [23]何明.让艺术和审美研究从实践出发——艺术人类学之学术意义的一种阐释[J].云南社会科学,2005(5).
- [24]陈正勇.娱神与娱人的想象性情感表现——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舞[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
- [25]贺晓武.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洞头“灯舞文化”[J].社科纵横,2010(11).
- [26]黄小明.审美人类学视野中广西瑶族民间“鼓舞”之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 [27]秦晓春.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汉字文化现象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 [28]陈正勇.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文字[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 [29]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5).
- [30]王杰.寻找活水源头: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南宁国际民歌节[J].民族艺术,2002(3).
- [31]格明福.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 [32]WILLIAMS D.Contemporary Art and Anthropology[J].Visual Anthropology,2008,21(5).
- [33]FLORES T.The Anthropology of Aesthetics[J].Dialectical Anthropology,1985,10(1-2).
- [34]XIAO Q.The Rise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in the Marginal Culture[J].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2016,6(12).
- [35]LIU J.The Stud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ount Tai from Aesthetic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J].Conferenc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 Social Research,2013.
- [36]BRUTTI L.Aesthetics Versus Knowledge:An Ambiguous Mixture of Genres in Visual Anthropology[J].Reviews in Anthropology,2008,37(4).
- [37]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 [38]张良丛.重构美学如何可能——向丽博士的《审美制度问题研究》评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1(6).
- [39]张良丛.被建构的美: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美”问题[J].学习与探索,2014(8).
- [40]向丽.审美制度问题研究——关于美的审美人类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6-122.
- [41]王杰.审美幻想与审美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9.
- [42]赵洋,刘晓平.诗与酒的会议:藏羌彝走廊《羌族妮莎诗经》审美制度透视[J].地方文化研究,2016(2).
- [43]王敦.信仰·禁忌·仪式: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发微[J].广西民族研究,2011(2).
- [44]向丽.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与当代美学批评向度[J].学术界,2016(8).
- [45]张良丛,马胜男.仪式、习性与审美制度问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2).
- [46]张良丛.审美制度:走出审美的象牙塔[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5).
- [47]曹成竹.美:关于身体政治的“真实谎言”——评向丽的《审美制度问题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6).
- [48]向丽.审美制度与自由治理[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5(1).
- [49]王杰.审美制度问题研究: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新成果[J].柳州师专学报,2011(6).
- [50]雷文彪.审美人类学理论活力与张力的呈现——评向丽的〈审美制度问题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6).
- [51]李巍.日常生活批判对审美人类学的超越与重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