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意见表达中的符号学阐释:基于舆论形成阶段的考量A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Formation Stage of Public Opinion
第五淳,卢毅刚
摘要(Abstract):
当今的舆论学存在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由多元学科和方法共同编织的舆论研究之网始终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根本主线,而在舆论问题考察的融贯视阈中,符号学知识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位置。戴维森“舆论形成十阶段”的经典论述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实现是一个无法简单地以定量研究来解释的复杂过程,由此以现象学、语言学等传统哲学、人文学为基础,以揭示意义活动之规律为旨归的符号学,或许可以为这一复杂现象建构一套更适切,也更有深度的释义方法。
关键词(KeyWords): 公众意见;表意;舆论;舆论形成;符号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西部农民形象的互文本建构”(项目编号:Z20129)
作者(Author): 第五淳,卢毅刚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3.04.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PRICE.Public Opinion[M].Sage Publications,1992.
- [2]胡伟,王行宇.公众意见概念:对五种观点的阐释[J].南京社会科学,2009(7).
- [3]许静.舆论研究:从思辨到实证[J].国际新闻界,2009(10).
- [4]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林珊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 [5]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6]于海.西方社会学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 [7]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
- [8]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引导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9]皮尔斯.论符号[M].赵星植,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 [10]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M].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11]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12]诺依曼.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M].董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 [13]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M].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