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典籍外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Ethnic Classics
梁艳君;
摘要(Abstract):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意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有力武器,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工作必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开展,在实现民族建构功能的同时,也要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形象,服务对外话语权体系建设。
关键词(KeyWords): 民族典籍;外译;中华民族建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蒙古英雄史诗发展史》英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1JHQ04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旧石器时代之艺术”(英文版)(项目编号:21WKGA001)
作者(Authors): 梁艳君;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3.01.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徐杰舜.结构与过程——再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7.
- [2]梁志芳.翻译·民族·想象——论翻译在民族建构过程中的作[J].外语与翻译,2017(3):14.
-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35.
- [4]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9.
- [5]吴肃民.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概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15.
- [6]史金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8.
- [7]李秀华.语言·文化·民族:民族语言认同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8.
- [8]赵阿平,郭孟秀,何学娟.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演变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6.
- [9]王维波,陈吉荣.民族学“自观”与异化策略:民族史诗英译的选择——以赫哲族英雄史诗“伊玛堪”为例[J].民族翻译,2016(4):25.
- [10]李正栓,王心.民族典籍翻译70年[J].民族翻译,2019(3):5-53.
- [11]马晶晶,穆雷.多民族文学翻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启示与思考[J].民族翻译,2021(4):37.
- [12]王学荣.“多元一体”的逻辑构式: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敞显[J].宁夏社会科学,2022(2):25.
- [13]冯大彪.中华文化认同的多维探索[J].理论月刊,2017(11):52-53.
- [1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2.
- [15]方堃,明珠.多民族文化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2.
- [16]王翠,王宏.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实践新发展(2000—2019)[J].民族翻译,2021(5):65.
- [17]陈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47-50.
- [18]李楠.文化记忆与意义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格萨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4.
- [19]黄信.民族典籍外译传播的价值、困境与新思考[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1,30(3):62-63.
- [20]刘建国.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典籍外译的理念与策略考量[J].贵州民族研究,2017(4):150.
- [21]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0.
- [22]王治国.《格萨尔》域外传播的翻译转换与话语体系[J].青海社会科学,2016(4):172.
- [23]王治国.集体记忆的前年传唱:《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1:122.
- [24]臧学运,马振宇.史诗《格萨尔》的英译全景与语境阐释[J].民族翻译,2022(2):17.
- [25]郑敏芳,赵家红.藏族典籍翻译研究述略[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43.
- [26]宫明玉.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话语权发展[J].海外英语,2020(1):111.
- [27]罗迪江.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中心”的客观意旨——兼论“译者中心”面临的质疑[J].外语学刊,2019(1):93-94.
- [28]刘亚猛,朱纯深.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J].中国翻译,2015(1):10.
- [29]邵璐.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本原性研究——基于《格萨尔王》现代版英译本的语篇性考察[J].上海翻译,2020(2):86.
- [30]张宁.归化与异化:《格萨尔王》中藏族特色文化意象翻译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1):145.
- [31]张昆鹏,魏天婵.从权利话语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0.
- [32]中共国家民委党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11-8(12).
- [33]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摘编[J].党的文献,2020(1):6.
- ① 王宏印认为,包括汉语(汉族)典籍在内的民族典籍的翻译传播经历了三大阶段与三重境界。民族典籍翻译传播的三个时期“是历史的自然形成,也是逻辑的推论而出,同时也是学科的渐次推进”,在这三个时期内中华民族典籍传播的重点与趋势构成了中华民族典籍传播的历史沿革与拓展途径。相关观点参见王宏印:《典籍翻译:三大阶段、三重境界——兼论汉语典籍、民族典籍与海外汉学的总体关系》,《中国翻译》2017年第5期。
- (1)这一观点参见史金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文史哲》2004年第1期;王善军、王道鹏:《从族际交往到一体认同——20世纪以来的宋代民族融合研究》,《安徽史学》2015年第1期。
- (2)“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传的史诗体民族说唱文学作品。
- (3)有关目标语文化环境中译出语文化主体地位的建构,参见谭载喜:《文学翻译中的民族形象重构:“中国叙事”与“文化回译”》,《中国翻译》2018年第1期;梁志芳:《翻译·民族·想象——论翻译在民族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
- (4)参见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罗铮:《文学外译构建海外“自我形象”的合理性与路径》,《外语学刊》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