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代“公宴”文化与“公宴诗”研究A Study of the “Public Banquet” Culture and “Public Banquet Poetry” in the Liang Dynast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赵建成,孙悠扬
摘要(Abstract):
魏晋以降,宴饮活动频繁,“公宴”成为士人交往的重要场合。从目前已知的文献来看,“公宴”一词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其被大量使用至少要在南朝梁代以后。《文选》单列“公宴诗”一类,考究其选录标准可知,梁代所谓“公宴”,主要指皇帝、皇太子所主持的宴会。《梁书》中有大量关于“公宴”的记载,时间上至天监元年(502年),下至大宝元年(550年),几乎贯穿梁代始终,可以呈现出梁代“公宴”文化之繁盛。然而由于先唐文献散佚严重,目前保存的梁代“公宴诗”来源复杂,其可靠性有待商榷,与梁代“公宴”概念本身亦存在些许差异。这些“公宴诗”大多为“游戏”之作,供梁代统治者满足自身的文化娱乐需求。
关键词(KeyWords): 南朝梁代;公宴;公宴诗;《文选》;《梁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四大名注’引书与先唐学术”(项目编号:ZB21BZ0216)
作者(Author): 赵建成,孙悠扬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3.04.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黄亚卓.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胡大雷.中古“公宴”诗初探[J].广西师院学报,1997(2). [4]杜红亮.建安公宴诗在山水诗形成中的示范作用[J].中州学刊,2011(5). [5]何红艳.论建安公宴诗的价值选择[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6). [6]许慎.说文解字注:上册:第7篇下[M].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萧统.六臣注文选[M].李善,吕延济,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俞绍初.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16]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朱契.金陵古迹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8]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M].张忱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1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0[M].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 [20]李猛.《法宝联璧序》与南朝文学集团的产生[J].文学遗产,2021(2). [21]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M].邵毅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2]徐陵.玉台新咏笺注[M].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23]李昉等.文苑英华:第2册:卷179[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4]陆路.先唐诗歌流传过程中题名变化考论[J].学术月刊,2017(1). [25]钱志熙.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赵敏俐,吴思敬,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6]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7]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 (1)《文选·东都赋》李善注:“三朝,岁首朔日也”。参见萧统:《文选》卷1,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上册,第33页。 (2)如《梁书·萧子显传》载:“天监十六(517年),(萧子显)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参见姚思廉:《梁书》卷35,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12页。 (3)先唐文人诗的题目在流传中常有被修改的痕迹,笔者试举两例:《文选》“咏怀类”收阮籍诗十七首,题名《咏怀》,然据李善注(六臣本)引臧荣绪《晋书》载,此诗原名为《陈留》;《文选》“杂诗类”收陶渊明《杂诗》二首,今本《陶渊明集》题为《饮酒》,共二十首,《艺文类聚》所录兼有《杂诗》《饮酒》两种题目。以上内容参见萧统:《六臣注文选》卷23,李善、吕延济等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中册,第419页;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卷3,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36页。 (4)统计范围始于天监元年(502年)萧衍称帝,终于太平二年(557年)萧方智禅位陈霸先,即整个萧梁时期。“涉宴活动”指实际发生的宴饮行为,有具体的参与成员。不包括作品、史论中的“涉宴”语句。次数无法确定的宴饮,记为1条。 (5)文德殿,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文德殿,建康宮前殿也”;武德殿,据《梁书·侯景传》,侯景破台城后,“使王伟守武德殿,于子悦屯太极东堂”;寿光殿,据《梁书·陆云公传》,陆云公直寿光省,夜侍武帝弈棋。综上可知三殿皆在建康宫内。参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0,胡三省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963页;姚思廉:《梁书》卷56,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50页;姚思廉:《梁书》卷50,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20页。 (6)萧衍饯别元略的时间,《梁书》未载。考《元略墓志铭》:“正光之初……遂潜影去洛,避刃越江……孝昌元年,旋轴象魏”,可知元略返魏的确切时间为魏孝昌元年(525年),即梁普通六年。参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7)关于萧衍多次征召谢朏、何点之事,参见《梁书·谢朏传》《梁书·何点传》。萧衍以低姿态面对“名士”谢朏,却对实干之臣、尚书令王亮随意贬斥,引得范缜不满,事见《梁书·王亮传》。 (8)案《南史·到溉传》《南史·陆倕传》所载,“兰台聚”的参与者有刘孝绰、刘苞、刘孺、陆倕、张率、殷芸、刘显、到溉、到洽。据笔者考证,未来刘孝绰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仆,刘苞任太子太傅丞、太子洗马,刘孺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中舍人、太子家令、太子中庶子,到溉任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庶子,到洽任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太子家令、太子中庶子,陆倕任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庶子,张率任太子仆、太子家令,殷芸任太子侍读。 (9)关于任昉《文章缘起》对《文选》编纂的影响,参见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184页、第215-216页、第220-221页。 (10)案张率、到洽本传,二人皆是天监二年(503年)任司徒谢朏僚佐时,被征为文德殿待诏,参与“校书”活动,据此推测谢朏应也参与了此次“校书”。且案《隋书·经籍志》,谢朏于永明年间亦参与“校书”活动,编有《四部书目》。综合上述记载,梁初的这次“校书”活动,应始于谢朏任司徒后,借助其经验与名望而顺利开展。参见魏徵等:《隋书》卷32,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7页。 (11)天监十四年(515年),萧纲任云麾将军、江州刺史,陆倕任其长史,后以公事免,迁中书侍郎、司徒司马、太子中庶子。天监十五年(516年),萧综任西中郎将、丹阳尹,殷芸由太子侍读转任豫章王萧综长史、领丹阳尹丞。故昭明太子与陆倕、殷芸等人同游玄圃,应系于天监十四年(515年)至天监十五年(516年)期间。 (12)先唐诗歌往往被不同文献辑录,本文所谓“文献来源”,指最早辑录此诗歌的文献。 (13)据黄亚卓统计,梁陈时期的公宴诗数量高达270首,是汉魏六朝公宴诗发展最为兴盛的阶段。参见黄亚卓:《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14)陈寅恪先生言:“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论稿》中篇,《陈寅恪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0页。南朝皇室皆为寒族出身,为了能够在门风上媲美世家大族,更加重视著书编集、修撰五礼、吟咏诗文等文化活动。 (15)萧衍诗风与永明诸家异辙,其对“四声”之说并无兴趣;萧统诗作亦不出天监风气。这一情况直到萧纲、萧绎时期才得以改变。参见钱志熙:《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赵敏俐、吴思敬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版,第456-458页。 (16)案《梁书·徐摛传》载:“摛文体既別,春坊尽学之,‘宮体’之号,自斯而起。高祖闻之怒,召摛加让”,参见姚思廉:《梁书》卷30,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7页。 (17)如《文心雕龙·总术》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参见刘勰:《文心雕龙注》下册,卷9,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5页。 (18)如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言:“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参见严可均:《全梁文》卷1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