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唐诗之路:绿洲丝绸之路的“不朽遗存”The Road of Tang Poetry in Longyou Area:the Immortal Heritage of the Oasis Silk Road
杨晓霭;
摘要(Abstract):
自汉代张骞"凿空",如今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上,使节、官吏、商旅、将士、僧侣乃至"流人",东往西来,相继不绝。大唐盛世,绿洲丝绸之路是通向西域的唯一大道。唐代诗人们沿着这条大道,从军出使,亲历登览,又踏出了一条"唐诗之路"。在这条诗歌之路上,诗人们艰难跋涉,用心书写,放声歌唱,尽情抒发了报国豪情,描绘了壮美山河、秀丽风物,反映了多民族的奇情异彩,记录了军镇名驿、能臣惠政。相对各地唐诗之路,如浙东、川蜀、巴渝、商於、荆楚、湖湘、宣歙、三晋、岭南、粤西等,陇右唐诗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互涵同构,情境共享,共同传承大美精神。"诗路"与"丝路"的交汇,更加使诗路文化内涵累积层深,而由金方酷烈凝聚的诗性精神更加激励后人,影响深远。
关键词(KeyWords): 陇右;唐诗之路;丝绸之路;文化遗存;诗性精神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ZDA198)
作者(Author): 杨晓霭;
Email: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0.06.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 [4]杨富学.丝路五道全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0.
- [5]刘进宝.“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中国社会科学,2018(11).
- [6]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5.
- [7]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9]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
- [10]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11]陶敏,李一飞,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 [1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13]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 [14]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15]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J].文艺研究,1999(4).
- [16]秦序.杨荫浏先生在音乐文学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贡献[J].中国音乐,1999(4).
- [17]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 [18]彭庆生.陈子昂诗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 [19]沈德潜.说诗晬语[Z].影印本.
- [20]杨晓霭,胡大浚.陇右地域文化与唐代边塞诗[J].文史知识,1997(6).
- [21]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22]朱长文.琴史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 [23]陈晋熙.骆临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24]伊格尔顿.如何读诗[M].陈太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25]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 [26]裴景福.河海昆仑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 [27]杨一清.石淙诗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 (1)参见陈尚君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题为《将唐诗之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的致辞。
- (1)“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等地,连接亚洲、欧洲的交通和商业贸易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即凡是古代中国到相邻各国的交通路线,不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均称为“丝绸之路”。
- (2)此数据依中国知网以“丝绸之路”为主题词检索,时间自1983年至2020年6月,含中英文论文。
- (3)刘进宝指出:“‘丝绸之路’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主要是指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在中国国内正式出现‘丝绸之路’的名称前,曾使用过‘绸缎之路’‘丝路’‘贩丝之道’‘丝绸路’等简称或代称。1943年2月24日的《申报》首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随后其概念不断深化,出现‘沙漠路’‘绿洲路’‘草原路’等支线,还有以交换物品分类的‘玉石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等。虽然‘丝绸’不是整个历史阶段中西贸易的大宗商品,‘丝绸之路’也出现了多种称谓,但还没有哪一个称谓或名称能够替代‘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命名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一历史名称在当下的现实反映。”参见刘进宝:《“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
- (1)参见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主持研制《岑参度陇赴边行旅图》电子版。
- (2)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五》录《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右三曲,曲四解。”
- (1)度陇诗人名录,参见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胡大浚、王兆鹏:《敦煌边塞诗歌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版;刘真伦:《卢照邻西使甘凉及其边塞组诗考述》,《重庆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王增斌:《骆宾王从军西域时间考——兼探骆宾王生日》,《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王增斌:《骆宾王系年考》,《唐代文学研究》第二辑;海滨:《唐代亲历西域诗人诗歌考述》,《昌吉学报》2013年第3期;陈瑜、杜晓勤:《从阿史那忠墓志考骆宾王从军西域史实》,《文献》2008年第3期;王增斌:《再论骆宾王从军西域的时间问题——兼谈尊重历史文献的客观真实性》,《江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 (1)《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陆德明《经典释文》:“大美,谓覆载之美也。”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利及万物不言所利。”三国魏杨修《答临淄侯笺》:“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大美”就词义而言,既谓大功德,大功业,也指才德、品质上的优异。唐代伟大的诗人们,不顾边塞艰苦,舍家为国,即具有这双重的才德与精神。
-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6:“是时(唐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哥舒)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中华书局,1965,页6919。注曰:“长安城西面北来第一门曰安远门,本隋之开远门也。西尽唐境万二千里,并西域内属诸国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