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交流中植物的话语镜像、艺术表征与审美融通——从“撒马尔罕的金桃”谈起Discourse Images,Artistic Representation and Aesthetic Convergence of Vegetation in Cultural Exchanges of the Silk Road——Study of Samarkand Peaches
郭茂全;
摘要(Abstract):
物种的繁衍、栽培、移植与物品的交换、交易、交流频繁地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植物的交流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桃树在地球上的分布、传播不仅与物种的自然进化有关,还与人类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相连。桃花、桃实意象在丝路文化交流中具有多样化的艺术呈现形式,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意涵。桃的艺术形象因地域文化的差异产生形象嬗变,又基于物性特点与人类共情感产生审美融通。
关键词(KeyWords): 桃;话语镜像;艺术表征;形象嬗变;审美融通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项目编号:16ZDA17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与文学想象”(项目编号:15LZUJBWZY001)
作者(Author): 郭茂全;
Email: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01027.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昉.太平御览[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
- [2]王钦若.册府元龟[M].周勋初,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1231.
- [3]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M].吴玉贵,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4]李鸣飞.横跨欧亚———中世纪旅行者眼中的世界[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256.
- [5]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M].季羡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 [6]耶律楚材.西游录[M].向达,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 [7]黄景春,郑艳.从蟠桃到蟠桃会[J].民俗研究,2009(2):68-81.
- [8]盛诚桂,王业遴.中国桃树栽培史[J].南京农学院学报,1957(2):213-230.
- [9]波伊谢特.植物的象征[M].黄明嘉,俞宙明,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10]许晖.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165-166.
- [11]王邦维.桃和梨的故事:印度的中国物产[J].文史知识,2014(8):104-109.
- [12]GASPARYAN.A Journey in Armenia through Myths and Legends[M].Yerevan:Tigran Mets Publishing House,2014:32.
- [13]弗兰科潘.丝绸之路[M].邵旭东,孙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87.
- [14]王焰安.中国桃文化衍生试论———以唐宋元明清为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7-94.
- [15]殷晴.丝绸之路经济史研究:上[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123.
- [16]郭茂全.丝绸之路上的植物“旅行”及其艺术表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7-23.
- [17]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7.
- [18]程金城,马硕.艺术表达在丝绸之路文化中的独特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5(4):22-27.
- [19]程金城.丝绸之路艺术的概念、时空和“单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5-130.
- [20]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309.
- [21]程金城.丝绸之路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兼及“丝绸之路艺术学”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