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族聚民:国民整合与中华民族建构的发端及遇合(1895—1925)Citizenship Cohesiveness through Ethnicity:the Origin and Encounter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itizenship Conform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1895—1925)
冯育林;
摘要(Abstract):
中日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式天下体系的瓦解,近代中国由王朝国家转型为主权在民的民族国家。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革命、改良、立宪各派均认为,亟需提升国民程度。而时之中国人实则一盘散沙,欲论国民程度,既要促国民独立,也须促国民合群。这时,先期觉醒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日本舶来民族主义范式,又基于中国历史创制出中华民族概念,将之视为国民合群符号的不二选择。经过资产阶级各派别的不断论说与辛亥革命等事件的催化,呈散在状态的国民逐渐被包裹到统一的民族主义中,及至化为一个以中华民族为称谓的民族共同体,促成了"国民"与"民族"在中国场景的遇合。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被赋予国族形式建构,成为凝聚国民共识和展开国民动员最为重要的价值标识和政治机制。于是一条"以族聚民"的现代性逻辑,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革故鼎新中呈现出来,并持续影响了中国民族政治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KeyWords): 国民整合;国族建构;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清末民初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VMZ011)
作者(Author): 冯育林;
Email: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201017.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孙保全.中华民族大家庭:一种国民整合的政治符号[J].广西民族研究,2019(5).
- [2]周平.塑造国民整体性:中华民族构建的内在逻辑[J].江汉论坛,2018(8).
- [3]章士钊.章太炎“客民篇”附论[N].苏报,1903-05-08.
-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5]刘晴波.杨度集[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7]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考订[M].北京:三联书店,1995.
- [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9]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1卷[G].北京:中华书局,1981.
-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1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12]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M].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 [1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14]国家学上之支那民族观[J].游学译编,1903(11).
- [15]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0.
- [16]邹容.革命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1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18]王柯.“民族”: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J].二十一世纪,2003(6).
- [19]沈松侨.族群、文化与国家:晚清的国族想象(1895-1911)[J].社会学通讯,70.
- [20]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2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 [22]饶怀民.刘揆一与辛亥革命[M].长沙:岳麓书社,2010.
- [23]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24]姚锡光等发起五族国民合进会启[J].东方杂志,1912(2).
- [25]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G].北京:中华书局,1981.
- [2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27]常乃惪.中华民族小史[M].上海:爱文书局,1928.
- [28]饶怀民.刘揆一集[G].长沙:岳麓书社,2010.
- [29]光昇.论中国之国民性[J].中华杂志,1914(1).
- [30]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八[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 [31]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2卷[G].北京:中华书局,1981.
- [32]徐有朋.袁大总统书牍汇编:第2卷[G].上海:广益书局,1920.
- [33]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 [3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 [35]申悦庐.中华民族特性论[J].神州学报,1917(1).
- [36]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7卷[G].北京:中华书局,1981.
- [37]周平.中国何以须要一个国族?[J].思想战线,2020(1).
- (1)如沈松侨的《族群、文化与国家:晚清的国族想象(1895-1911)》、王柯的《“民族”: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郭台辉的《中日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构建——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这些文章对清末民初国民、国族、民族主义的语义梳理,对国民整合与中华民族建构的讨论不乏见地。
- (2)虽然古代中国的蒙古政权亦曾试图征服天下,但纵观历史长河,古代中国更多地还是以其强大的文明同化力来“教化天下”的。
- (3)东、中、南“天下”,分别指东亚文明、中亚文明、非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