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后现代史学理论——对海登·怀特史学理论的剖析

    沈培建;

    海登·怀特后现代史学理论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新版本。它强调历史叙事的“诗性”,抹煞历史客观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区别,以历史叙事中的主观性来取代和否定历史的客观性,挑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过剖析该理论可以得出结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对西方学术成果的研究。

    2023年02期 No.25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凯尔纳技术资本主义视域中的人工智能应用

    唐子晴;

    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化是在数字技术漫溢背景下,一种资本裹挟技术的发展模式,它影响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体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虚拟化需求、精神方面的虚无主义、剥削方面的全新闭环模式。晚期马克思主义是理解技术资本主义的一把钥匙。探究技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逻辑以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期揭示晚期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与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23年02期 No.254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国治边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以《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为中心

    刘海艳;杜常顺;

    民国时期政局危机重重,为固防边疆,国民政府采取怀柔示远的“治边”策略,向蒙藏民众进行宣化,以期达到边疆社会拥立中央的目的。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国民政府委任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为西陲宣化使,并于1935年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随即刊发《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作为公署的宣传刊物,月刊将宣传中央政令、宣慰边疆民众、团结民族关系、宣传抗战统一思想设为核心内容,从塑造民族身份、塑造共同政治立场的角度,深化和巩固边疆民众的“中华民族”身份,建构和加强边疆民众同仇敌忾的抗战思想。西陲宣化开拓了民国“治边”中对边疆民众塑造民族意识的思路和途径。这些举措客观上有效地沟通了中央与蒙藏民众的关系,促进了蒙藏社会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2023年02期 No.254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土流共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建构

    杨士宏;马东智;

    土司制度是唐代“羁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始于元末,兴于明,衰于清,是历代封建王朝有效治理边疆的制度安排。土司制度与地方政府构成了“土流共治”的管理体系,对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司承袭须逐级上报,袭职次第为嫡系子嗣,以此类推。各级官员为第一责任人,武职土司报兵部,兵部议奏皇帝;土司承袭的法定年龄为15岁,在符合民意的前提下,须有宗图谱系、原封号纸、邻近土司举荐等方可袭职。

    2023年02期 No.254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赵志桥;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就是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清晰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其他国家的现代民族建设的全新实践路径,必须放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下来审视、推进现代民族建构,在服务和融入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对民族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高度重视意识的主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实现理论政策现代化、民族意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基础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2023年02期 No.254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新时代美好生活视域下红色记忆传承探究

    陶俊怡;

    红色记忆对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主体身份确立、精神家园构筑与实践方向指引的深层价值。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红色记忆的传承遭遇到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制约、社会心理基础上生存焦虑症候的阻碍以及网络媒介技术裂变的消解。朝向美好生活的红色记忆寻绎,需要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围绕扩充价值共识建构红色文化记忆,以制度嵌入生活并贯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探索激发美好生活共创之力的传承之路。

    2023年02期 No.254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从规训到规制:智媒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审思

    史诗悦;

    智媒时代的到来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算法权力和行动逻辑。智能算法通过对用户的精准画像和信息推荐完成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嵌入,既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裹挟进认知孤岛、精神成瘾、道德危机和价值偏见等算法污染风险。算法污染极易带来主体思维遮蔽、心理基础消解、社会责任禁锢和外部延展束缚等社会风险。为有效规制智媒时代算法偏差或异化等行为,需要在网络空间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规范、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送形式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素养,以此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数字化革新提供技术支持。

    2023年02期 No.254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法治建设

  • 论规范性文件的程序合法性审查

    程程;闫尔宝;

    法院审查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是否合法的依据包括行政规章、《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政策性文件以及正当行政程序原则;审查范围一般限于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制定程序。对于相对人提出的其他程序违法主张,除法律特别规定外,法院可视情况予以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违背“程序规范标准”或“权益损害标准”的,构成司法解释规定的“严重程序违法”。根据制定程序类别和违法程度的不同,法院关于规范性文件程序违法的确认,还需结合具体个案作出判断。

    2023年02期 No.254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元宇宙社会”:内在逻辑与法律治理

    罗有成;

    元宇宙归根结底是一个以数字人为主体、具有虚拟实在性的数字虚拟社会。作为虚拟社会的元宇宙也是社会的一种,且与现实社会之间高度嵌套、相互构造,而非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元宇宙社会的底层逻辑是虚实交互、人机互融、游戏范式和用户共创内容。元宇宙的架构化重新构造了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法律的调控进路,元宇宙中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都将基于数字人主体而展开。尽管如此,但并没有为元宇宙社会构建单独法律秩序的必要,它仍然应该接受现实法律治理体系的统一干预。法律对元宇宙社会的治理,不是法律与代码技术的二元共治,而是借助代码技术实现法律的代码化预嵌与算法化运行。与此同时,去中心化治理的实现不单单取决于元宇宙背后的技术支持和价值倾向,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探索一种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法律治理机制之转型的可能路径。

    2023年02期 No.254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依法行政视野下网络谣言的治理研究——基于2021年以来公安机关行政处罚案件的分析

    姚福生;

    依法治理网络谣言是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网络治理、维护网络安全的题中之意。作为网络谣言治理的常见手段,行政治理往往依托具体的行政执法措施。通过对149个公安行政处罚案件的分析,在从主观过错、违法情形、危害后果、处罚依据、处罚措施等方面梳理当前网络谣言相关行政处罚基本现状的同时也发现,当前行政治理实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法律法规和具体法条的适用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进一步推进网络谣言的依法行政治理,应该坚持主观归责原则,作出行政处罚必须要求违法行为人具有故意违法的事实,行政机关应当对该违法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正确处理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选择适用和同一法律法规不同法条适用中的竞合问题。要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加强内部的量罚均衡化工作和外部的执法监督。要合理界定网络平台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法定义务,对于“明显”的网络谣言,采取倒置的策略,由网络平台对自身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举证,以此进一步压实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

    2023年02期 No.254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经济社会

  • 乡村振兴下工商资本下乡的主要风险及防范

    史卫民;同童;

    工商资本下乡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工商资本下乡的领域在逐步拓展,方式呈多元发展,效益在逐渐显现。然而,工商资本下乡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引发的土地流转无序混乱、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恶化、农户财产权益受损等多种风险也不容小觑。全面乡村振兴需要对工商资本下乡从多维度全方位进行规制,通过完善工商资本下乡的制度政策、健全工商资本下乡的投资环境、优化工商资本下乡中政府职能、强化工商资本下乡中生态保护措施与保障工商资本下乡中农民权益五个方面进行风险防范,充分发挥工商资本对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2023年02期 No.254 9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中小微企业合规的中国实践与完善路径

    唐淑臣;

    当前,以刑事法学界领衔的学术圈所热议的企业合规多以大型企业乃至跨国企业为出发点和归宿口,这与司法实践所触及的企业主体类型产生反差,亟需合规改造的无疑是风险更甚的中小微企业。我国中小微企业合规建设面临欠经验、欠能力、欠动力的实践困境,难以套用传统企业合规的法理模型、价值体系和制度框架。以恢复为主的补救式罪后合规建设在实践中已取得长足进展,基于我国中小微企业犯罪类型的集中化倾向,还应探索以预防为主的规范化事前合规建设。具体而言,通过横向合规解决中小微企业合规激励不足的问题,纵向合规解决合规成本高昂以及不同行业的专业性问题,点面结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小微企业建立事前合规体系。

    2023年02期 No.254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高校毕业生薪酬影响因素研究

    杨朝继;王昱懿;

    目前,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市场环境下,毕业生就业状况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薪酬又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基于6所高校2018-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毕业生薪酬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就业地经济状况等9项因素对高校毕业生薪酬具有显著影响。据此,从政府部门、市场主体、高等院校和高校大学生4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No.254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文学

  • 丝绸之路中国西部廊道路网艺术综论

    程金城;

    丝绸之路中国西部廊道路网指西北与西南相互联通自然形成的网状道路,包括“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西南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和与之相关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同时关联“草原丝绸之路”,几乎辐射整个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并与丝绸之路西段连通。经由西部廊道路网的交流交汇,构成跨地域、跨民族、多种艺术元素相融相通、相互影响、和而不同的艺术格局,推动了异域文化艺术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其共生交融性和共通性为中国艺术嬗变及东方艺术体系的生成发挥了特殊作用。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元素和样式的交流交融,壮健了中国艺术的肌体而形成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其得力于中国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已经具有的艺术积累和接受基础,得力于上古文化厚实的底蕴和独特内涵,也得力于兼收并蓄包容阔达的气度。中国西北和西南作为最早也最重要的对外开放通道,为容纳和消化异质文化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有了西北和西南的“容纳之量”,也才有后来中国艺术整体的“消化之功”。

    2023年02期 No.254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对赵树理劳动书写的审视

    毛郭平;

    赵树理的小说多围绕着“劳动”而展开,并呈现两种劳动形态: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前者往往与男性从事的体力劳动相关,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女性从事的劳动。在革命的语境中,两种劳动形态存在着边界模糊的情形。赵树理在书写的过程中确立了生产性劳动的本体地位,但他同时又意识到生产性劳动存在着符号化的倾向,也会造成对非生产性劳动的挤压,继而对现实劳动的语境形成遮蔽。赵树理在对待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关系的时候总是显得犹疑不定,这可以视作是其寻找解决精神压抑的一个突破口,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劳动政治学。

    2023年02期 No.254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生态翻译视域下古典小说与当代小说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研究——基于《儒林外史》译本和《活着》译本的分析

    王杨;

    生态翻译学以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平台,为译者提供了在选择与适应过程中选取最优译法的可能。作为文化印记载体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生态环境中连通原文本和读者的关键,文化负载词的这个“惑”若在译本中得不到合理恰当的“解”,原文本便无法以完整真实的面貌在译本中得以展现,进而读者从译本中获得的文化体验也必定是存在损耗的。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以杨宪益夫妇英译本《儒林外史》和白睿文英译本《活着》为例,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文化负载词能够有效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动态平衡。中国优秀文学的“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需要以翻译生态环境中各个相关要素的考量为依据,以适应性选择为基础确定可行的翻译策略,采取适宜的翻译方法。

    2023年02期 No.254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地下空间书写

    花敏洁;金玉萍;

    “地下”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也是他一直在发展的文学意象,“地下”既是物理性的地下世界,又是精神性的地下世界。村上春树作品中物理性的地下空间,作为一个现实场所,发生着现实和非现实事件。在精神性的地下空间中,“地下”既可看作通往潜意识的通道,也可视为一种“异质空间”。在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地下空间”书写部分可以捕捉到他对社会整体形态的审视,村上春树选择用故事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入“地下”,下到“地下二层”,用“故事的力量”与社会之“恶”战斗。

    2023年02期 No.254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研究”专题

  • 《黄河保护法》背景下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制度调适——以流域中上游地区为规制重点

    杨雷;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地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该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实践已开展了七十余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黄河流域系统修复框架下的水土保持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为解决相关实践在大流域尺度、生态脆弱区域、小流域单元、林草管护领域存在的问题,未来应在水土保持工作选择性纳入生态修复大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恢复为主”原则的确立、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的落实、地方河湖长制的职能拓展、适应性管理方法的逐步推广,实现流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制度优化。

    2023年02期 No.254 16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整体系统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法治建构的应然逻辑

    张祖增;王灿发;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需要以法治保障作为核心论题。整体系统观作为一种聚合于传统文化、政治思想及哲学理论等诸多学科的全景化研究视角,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机理与法治建构原理予以有机统合,与黄河流域生态法治的秩序期待和构造逻辑相契合。以此为分析工具,整体系统观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向度应基于法理基础的铺陈与“良法善治”的建构两个理路展开。之于前者,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建构的法理基础以时间、理念与规范三个场域为基本构成,以纵向时间的回溯与预见、权力主义与专业主义的整合、公私法的交融为进阶呈现;之于后者,理想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法治构造应依照以下进路展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这部综合性立法为基础,对下位法进行补位与修订,建构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提升流域治理效能的目标定位出发,以立法确立的流域协调机制为统筹,实现“环境权利—环境权力”二元架构均衡配置基础上法律实施机制的协同作用;以适度环境司法能动主义为价值遵循,塑造预防性价值为主、救济性功能为辅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体系;建立“三位一体”守法机制,推动形成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守法、企业模范尊法、社会公众全民崇法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守法体系。

    2023年02期 No.254 17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