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金城;
丝绸之路中国西部廊道路网指西北与西南相互联通自然形成的网状道路,包括“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西南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和与之相关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同时关联“草原丝绸之路”,几乎辐射整个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并与丝绸之路西段连通。经由西部廊道路网的交流交汇,构成跨地域、跨民族、多种艺术元素相融相通、相互影响、和而不同的艺术格局,推动了异域文化艺术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其共生交融性和共通性为中国艺术嬗变及东方艺术体系的生成发挥了特殊作用。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元素和样式的交流交融,壮健了中国艺术的肌体而形成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其得力于中国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已经具有的艺术积累和接受基础,得力于上古文化厚实的底蕴和独特内涵,也得力于兼收并蓄包容阔达的气度。中国西北和西南作为最早也最重要的对外开放通道,为容纳和消化异质文化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有了西北和西南的“容纳之量”,也才有后来中国艺术整体的“消化之功”。
2023年02期 No.254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毛郭平;
赵树理的小说多围绕着“劳动”而展开,并呈现两种劳动形态: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前者往往与男性从事的体力劳动相关,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女性从事的劳动。在革命的语境中,两种劳动形态存在着边界模糊的情形。赵树理在书写的过程中确立了生产性劳动的本体地位,但他同时又意识到生产性劳动存在着符号化的倾向,也会造成对非生产性劳动的挤压,继而对现实劳动的语境形成遮蔽。赵树理在对待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关系的时候总是显得犹疑不定,这可以视作是其寻找解决精神压抑的一个突破口,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劳动政治学。
2023年02期 No.254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杨;
生态翻译学以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平台,为译者提供了在选择与适应过程中选取最优译法的可能。作为文化印记载体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生态环境中连通原文本和读者的关键,文化负载词的这个“惑”若在译本中得不到合理恰当的“解”,原文本便无法以完整真实的面貌在译本中得以展现,进而读者从译本中获得的文化体验也必定是存在损耗的。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以杨宪益夫妇英译本《儒林外史》和白睿文英译本《活着》为例,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文化负载词能够有效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动态平衡。中国优秀文学的“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需要以翻译生态环境中各个相关要素的考量为依据,以适应性选择为基础确定可行的翻译策略,采取适宜的翻译方法。
2023年02期 No.254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花敏洁;金玉萍;
“地下”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也是他一直在发展的文学意象,“地下”既是物理性的地下世界,又是精神性的地下世界。村上春树作品中物理性的地下空间,作为一个现实场所,发生着现实和非现实事件。在精神性的地下空间中,“地下”既可看作通往潜意识的通道,也可视为一种“异质空间”。在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地下空间”书写部分可以捕捉到他对社会整体形态的审视,村上春树选择用故事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入“地下”,下到“地下二层”,用“故事的力量”与社会之“恶”战斗。
2023年02期 No.254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