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专题笔谈)

  • 和平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何星亮;

    <正>“和平性”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绝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1]中华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是崇尚“和平”的文明。

    2023年04期 No.25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蒋彬;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创新、重视创新、实践创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如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2023年04期 No.256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从河西走廊看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

    黄达远;

    <正>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将之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1])。在上述五重特性之中,“连续性”不仅体现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未曾断裂、休眠的源流史中,还体现于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疆域空间内各地理文明的漫长互动史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包容性之间联系密切,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独具韧性的历史时空里,许许多多民族都曾参与了我们集体记忆的模塑过程,

    2023年04期 No.256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

    陈进国;

    <正>当我们讨论中华文化或文明的历史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的根本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生命中的“根和种子”,其中有为社会各界所熟知的一大思想共识,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个论断涉及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何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构建、“大一统”何以成为中国之时势和生生之机等等历史之思、现实之考。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不仅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意识,

    2023年04期 No.25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王建新;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所固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同时,还强调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使二者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密切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今中外的两个结合,关系到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征的具体解读和理解。本文将聚焦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

    2023年04期 No.256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理符号机制探究

    范俊;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诸多中华文化符号中,地理符号丰富而特殊,是彰显民族形象、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历史上不断被塑造出来的中华地理符号,从“领土认同”、“一体感”心理、“我者”与“他者”身份体验、“令人热爱”情感等维度,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符号生产的价值取向、深挖各类符号资源、健全符号传播与内化机制、强化符号功能,进而全面推动中华地理符号的建设升级,对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2023年04期 No.256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路径探赜

    蔺叶坤;张国启;

    生活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方式,主要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其旨在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们现实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命运与共、发展共建、文明共享的集体意识,通过现实生活的浸润、涵养及化育,不仅有利于形塑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生活理想的顺利实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融入社会生活,应当系统把握传播方式同一性与人民群众认知水平差异性、价值社会化与人民群众需求个性化、理想目标前瞻性与现实生活世俗性之间的张力问题。通过整合叙事要素、立足“现实的人”、打造良好之“风”等维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实生活世界的“走深走细走实”,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坚定不移的价值指引。

    2023年04期 No.25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多元一体”视角下中华生命观之苗语表达

    唐巧娟;王金元;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苗族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在苗语口头文献和日常交际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苗语生育类动词是对生命形体生成的语言表达,反映了苗族“生无别类”的认知特征;从苗语生死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苗族用“力”来区分有无生命体,“命”是对具体生命轨迹的整体式表述;“灵”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也不具有超自然能力,灵与神祖的关联是中华传统生命观“神灵”体系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2023年04期 No.256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甘肃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及鲜明特征——兼论红色革命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与意义

    杨惠娟;

    甘肃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精神财富。甘肃红色革命文化以南梁精神、长征精神、会师精神、西路军精神、兰州战役精神等为核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突出表现为:信仰坚定、矢志不渝,人民至上、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等,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多样性、广泛性、传承性等特征。进入新时代,保护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需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甘肃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前进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23年04期 No.256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法学研究

  •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中“正当理由”的判定困境及对策——基于比例原则的视角

    贾海玲;

    在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时,是否具有“正当理由”是判断行为违法与否的关键。然而,反垄断执法机关在判定“正当理由”时面临多元价值目标难以权衡、相关规则可操作性不强、执法说理不够规范等困境。比例原则的适用契合“正当理由”价值平衡的制度机理,可以为经营者相关市场行为的合法性判定提供分析框架,有助于推动“正当理由”判定实践的规范化,因此,成为解决上述困境的重要出路。适用比例原则判定“正当理由”,应遵照价值平衡、规范行权的两项前提要求,并依循目的正当性、手段适当性、行为必要性、损益比例性四个判定步骤具体展开,以科学识别各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2023年04期 No.256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数治”对“法治”的挑战及其协调

    王东方;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有利于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决策的科学化以及服务的高效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实践中,各级政府的“数治”实践可分为业务办理型“数治”、行政决策型“数治”和数据开放型“数治”三种。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各级政府的“数治”实践应必须是在“法治”的规范框架内展开。具体而言,当各级政府通过“数治”进行业务办理时,不仅应适格的履行服务职能,其还应对保存的数据适格的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当各级政府通过“数治”进行行政决策时,“数治”的具体规则应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具体实践应遵循程序正当原则;当各级政府通过“数治”进行数据开放时,其应综合考虑利益相关方,确保相关主体的数据权益可以得到有效维护。

    2023年04期 No.256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大数据时代下被遗忘权的理论思辨与本土构建

    张弛;罗颖昕;

    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信息危机,激发了公众个人信息“被遗忘”的需求。被遗忘权是数据主体基于信息自主,采取特定手段将其已经公开的个人信息重新归于隐私领域从而使公众遗忘的权利。被遗忘权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所规定的删除权在界定和适用上均有区别。作为个人信息权中的具体权利,被遗忘权能够提高个人尊严的保护力度,弥补立法和司法漏洞;同时强化信息处理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责任,规范企业操作。在我国当前民事法律体系的立法背景下,未来应当将被遗忘权的构建纳入《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框架内,在立法设计上明晰被遗忘权的权利边界,贯彻适用中的必要原则;在实施机制上建立数据保护体系,推动行业自律。

    2023年04期 No.256 7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生成式AI的法律风险及应对

    何煊;

    随着生成式AI应用在多个领域的兴起,在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侵害用户权益、损害公共利益的可能。为消弭技术可能带来的多维度风险,监管需求与日俱增。生成式AI模型与AI系统既存在区别又彼此联系,共同在特定场景下发挥作用,构成对生成式AI规制的逻辑起点。以《AI法案》为代表的欧盟立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却也在如风险分级、生成内容审核等多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持续完善。生成式AI非普通产品,考虑其动态性与场景化的特征,应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规制措施。我国立法可适当吸取有益经验,在价值链主体合作机制构建与平台生成内容审核方面予以创新,提高生成式AI规制的有效性。

    2023年04期 No.256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经济与社会

  • 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审视

    温晓年;

    ChatGPT是人工智能发展划时代的标志,然而ChatGPT并不是其标榜的持中立客观的立场,而是存在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偏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ChatGPT的强大功能使其具有一种隐形的意识形态功能,ChatGPT的西式资本所有权属性决定了其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维持自身体系以及资本增殖的工具,ChatGPT的技术构成蕴含了其天然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偏见。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在现实性上表现为技术瑕疵风险、智能依赖风险、资本僭越风险、信息茧房风险、数据泄露风险、伦理风险和监管风险。防范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要从推动ChatGPT更好地服务于人,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对ChatGPT意识形态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制度化水平以及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等措施出发,做好ChatGPT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工作。

    2023年04期 No.256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乡村振兴与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逻辑及能力提升研究

    白志栋;樊潇飞;纳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被提到新的高度并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双向运动”理论昭示了地方治理能力提升对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从评估结果看,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存在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城市治理能力明显优于西北等内陆省份;从实施现状看,地方政府治理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整体较弱,尤其是西部的大部分省份更显不足。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为导向,我国地方政府对乡村治理应当以建立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秩序为终极目标,构建精神文明、社会秩序与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将流动人口这一治理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理的重点和核心,精细实施乡村分级分类管理,并通过“三治融合”避免乡村治理内卷化。

    2023年04期 No.256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互联网使用对少数民族就业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马佳铮;张姝;

    互联网在促进当前高质量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体而言,互联网使用所带来的就业趋势变化愈加显著。为了探究互联网使用与少数民族就业之间的关联路径与作用机理,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多元Probit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影响方式及结果进行了细致剖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少数民族整体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在少数民族雇佣类型和就业方式选择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互联网使用目的对少数民族就业结果也存在异质性影响。研究结论对深化互联网有效使用,促进少数民族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赋能共同富裕提供了数理依据和实证支持。

    2023年04期 No.256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意蕴

    吕彦瑶;高继文;

    作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中,有着深厚且丰富的文化意蕴。从文化涵养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体系有机融合的时代产物。从文化精髓看,人本精神、创新精神、文明自觉精神和共同体精神搭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架构。从文化价值看,我们要发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涵养和文化精髓在价值立场、发展理念与方式、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我革新与发展,促进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向着美好前景奋进。

    2023年04期 No.256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基因探赜

    陈慧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内蕴着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全面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以传统文化视角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从根本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根源与价值面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理念涵括着党的领导的政治传统;大同理想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民为邦本积淀着人民中心现代化的思想源泉;天人合一凝聚着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精神特质;和而不同奠定着和平发展现代化的道德支撑。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始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不断从传统文化深邃的思想智慧中汲取丰厚滋养。

    2023年04期 No.256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公众意见表达中的符号学阐释:基于舆论形成阶段的考量

    第五淳;卢毅刚;

    当今的舆论学存在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由多元学科和方法共同编织的舆论研究之网始终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根本主线,而在舆论问题考察的融贯视阈中,符号学知识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位置。戴维森“舆论形成十阶段”的经典论述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实现是一个无法简单地以定量研究来解释的复杂过程,由此以现象学、语言学等传统哲学、人文学为基础,以揭示意义活动之规律为旨归的符号学,或许可以为这一复杂现象建构一套更适切,也更有深度的释义方法。

    2023年04期 No.256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文学研究

  • 南朝梁代“公宴”文化与“公宴诗”研究

    赵建成;孙悠扬;

    魏晋以降,宴饮活动频繁,“公宴”成为士人交往的重要场合。从目前已知的文献来看,“公宴”一词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其被大量使用至少要在南朝梁代以后。《文选》单列“公宴诗”一类,考究其选录标准可知,梁代所谓“公宴”,主要指皇帝、皇太子所主持的宴会。《梁书》中有大量关于“公宴”的记载,时间上至天监元年(502年),下至大宝元年(550年),几乎贯穿梁代始终,可以呈现出梁代“公宴”文化之繁盛。然而由于先唐文献散佚严重,目前保存的梁代“公宴诗”来源复杂,其可靠性有待商榷,与梁代“公宴”概念本身亦存在些许差异。这些“公宴诗”大多为“游戏”之作,供梁代统治者满足自身的文化娱乐需求。

    2023年04期 No.256 15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从《诗经》到壮族民歌——通向生活世界的审美与情感

    杨丽萍;覃月弯;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壮族民歌可以看作是《诗经》在时间与空间线上的传续。民歌的深刻文化源头,即是生活世界中的民众将日常生活付诸诗性思维的审美意境和情感自由表达的真实实践。

    2023年04期 No.256 1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表演理论视域下河州花儿的创作研究

    苏茜;王冰燕;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是近些年研究口头创作传统最活跃、最兴盛、影响最大的理论体系之一。其注重口头创作与表演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在表演与交流中创作的即时性和创造性,这为研究河州花儿的创作传统开辟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野。河州花儿不仅是一种民间歌谣,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不仅是个体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也是个体情感注入文化活动中的表演事项。运用“表演理论”这一全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将河州花儿作为“活”的艺术形态和一种表演艺术,对其表演文本的程式化与表演语境中的“表演”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揭开河州花儿独特的创作机制和创作范式。

    2023年04期 No.256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的形成过程和舆论引导

    高艳芳;

    社会热点事件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网络民间文学作品的生成。这类网络民间文学通常以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为“本事”,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性的演绎发挥,形成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的极速传播促成了相应社会舆论和舆论导向的形成,对事件的还原和问题的解决发挥着推进或阻碍的作用。整体考察这一过程,可见社会舆论、舆论导向与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及其相关媒体之间关联紧密,相互促成,互为引导。

    2023年04期 No.256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民族学、人类文化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刊名、并列刊名、主办单位、出版年、出版频率、中图分类号、ISSN号、CN号、邮发代号、编辑部地址、电话、网址、内容简介等。

    2023年04期 No.25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第十三届甘肃省优秀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热点问题和重大活动,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023年04期 No.256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