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二十大精神专题

  • 论历史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

    朱文琦;

    因时因势挖掘时代性因素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实效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系统研究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进而将历史自信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党长期执政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本理论线索。历史自信贯通昨天、今天和明天,体现着对过往历史成就、当下历史现状的自知自省,内蕴着对未来历史发展的自觉自强。历史自信与世界观教育的融通性、与政治观教育的适应性、与人生观教育的契合性,是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表现。充分发挥历史自信的思想引领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实践驱动功能,是实现历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路径。

    2023年01期 No.25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逻辑理路、深刻内涵与时代要求

    王一钦;孙兰英;

    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在理论维度上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文化维度上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实践维度上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逻辑理路及其深刻内涵,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要求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站在世界“大系统”的高度谋定中国“子系统”的发展;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实现从“国家主体”到“人类主体”的责任角色转换;坚持守正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力量。

    2023年01期 No.253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族典籍外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梁艳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意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有力武器,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工作必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开展,在实现民族建构功能的同时,也要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形象,服务对外话语权体系建设。

    2023年01期 No.253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铸牢共同体视域下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跨境传播定位策略研究——以延边卫视为例

    于凤静;张洁意;

    境外中国朝鲜族在我国跨境民族中极具影响力和典型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群体。跨境传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是东北地区跨境传播的生力军,延边卫视又是其主要力量。以延边卫视为例,对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跨境传播的定位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在受众定位、内容定位、语言定位和渠道定位等方面,突出青年特色、服务特色、语言特色和社交媒体特色,打造立足延边、辐射东北亚区域的新型融合传播格局,在跨境传播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01期 No.253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四个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深化

    宋春霞;陈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具有历史的广度、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以及情感的温度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四个与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自觉,更是破除西方话语遮蔽的本土民族叙事方式,其以大历史观为视域统筹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家国情怀”为遵循勾连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框架,以增量有机性为目标指向探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行动路径。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时,应把握“四个与共”话语的实践性、统一性、普及性和创新性特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形态;挖掘“四个与共”话语的相关要素,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内容;强化“四个与共”话语的具象表达,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影响。

    2023年01期 No.253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大思政”观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

    朱兴国;郭本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2023年01期 No.253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沉浸式赋能: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逻辑

    袁佩媛;靳玉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诉求,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而以情感能量为核心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在沉浸式的互动仪式中有效聚集各民族成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情感能量。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尝试性地从互动仪式链视域下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认知之维、价值彰显之蕴、实践理路之策,拓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视域,期冀在实践中能够“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01期 No.253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法治建设

  • 论敏感信息二元同意规则的刑法构造

    李立丰;王俊松;

    刑法中针对敏感信息建构同意规则的突破口在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2条的规定。敏感信息二元同意规则的刑法构造具备理论根据和现实基础。二元同意规则以对信息法益属性的准确厘定为前提,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一般恐惧理论对敏感信息敏感等级进行划分,最终得出针对敏感程度极高的敏感信息同意无效的结论。刑法对于高度敏感信息同意无效的情形还涉及到后续保障问题的探讨,这又可以细分为司法及立法上的双重启示。司法上的启示主要以对《刑法》第253条之一“情节严重”的解释为切入点,即对侵犯高度敏感信息行为“情节严重”的入罪判断不应当再局限于“量”的标准。立法上的启示主要以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为切入点,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参照进一步细化刑法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方式,最终拟提出增设“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构想。

    2023年01期 No.253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双碳”目标下用能权交易制度的法律检视

    陈英达;

    用能权交易制度是我国能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目前,我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用能权的权利属性界定不明与初始分配规则不一,进而导致用能权交易制度开展的理论基础不彰与整体建构失调;用能权交易市场呈现出市场活跃度低、与其他环境权益市场交叉等问题。由此,需完善用能权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法律规范建设,为全面推进用能权交易市场提供制度保障;应以用能权的权利客体(能量)为逻辑基点展开思考,确认用能权的准物权属性;在明确其权利属性的前提下,应实现用能权初始分配模式科学化发展;应探索用能权交易主体的扩围,开拓多种交易形式,不断盘活市场动力;应确保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协同共建,在解决重复计算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两权市场的制度合力建设,共同作用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3年01期 No.253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新时代环境法治观的转向:空间思维的应用

    李树训;

    受还原主义观影响,在传统立法过程中通常将环境分解为环境或资源要素并以其为调整对象单独立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思想推动下,迈入从“分割治理向整体治理异质转向”时期,即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为出发点,以流域、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区等地域为新的调整对象。面临环境法治观这种转向,在同一时期形成行政的空间、生态的空间和整体的空间三种空间形态,以及各治理规则并行的法律结构。但因新旧思维碰撞以及制度惯性作用,导致诸多法律规范之间存在冲突、重叠等一系列问题。为从根本上化解这些遗留难题,需从认知上同步跨入“从整体治理向空间治理同质转化”这一新的阶段,即在环境法立法当中明确强调空间性关照,实现空间思维普遍化、规范化。

    2023年01期 No.253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经营权市场法律规制制度的完善

    谭羽;

    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旨在通过市场机制高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乡村振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确认土地经营权的独立性以来,以土地经营权交易为内容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同,会因市场失灵而扰乱自身市场秩序,降低市场配置效率。同时,土地经营权市场失灵的发生还会引起社会、生态方面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为此,需要针对目前我国土地经营权市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完善维护土地经营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效率的一般目的规制制度,并根据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完善土地经营权市场特殊目的规制制度。

    2023年01期 No.253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经济社会

  • 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济效应分析

    刘艺卓;周晓剑;尹文渊;

    近年来,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水平有较大提升,但受市场联通条件、市场流动性、发展模式创新水平等因素制约,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状入手,通过相对价格法测度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的水平,并运用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呈U型曲线,即当市场融入水平位于拐点左侧时,对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而越过拐点时,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拉动作用。目前,多数民族省区融入全国市场水平尚未达到拐点。要加快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的步伐,就必须完善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强市场硬件联通设施建设,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和市场主体,促进民族地区市场流通新业态发展,为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对促进经济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2023年01期 No.253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社会质量视域下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研究——基于19个社区的定性比较分析

    车峰;周雅琳;

    提升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不仅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借助社会质量的分析框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能够识别出“缺乏社会包容”和“缺乏社会凝聚”两个风险因素。以北京、南京、义乌、宁波、成都和西宁6个城市的19个多民族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的条件组合展开探讨,发现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存在“以居民参与为依托的包容型社区”“以民生保障和社区认同为依托的包容型社区”“以民生保障为依托的参与型社区”三条实践路径,营造共生共乐的社区氛围、培育共享共有的社区文化、推进共商共议的社区参与和提供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是城市多民族社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2023年01期 No.253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博物馆的空间与记忆叙事对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形塑——以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为例

    韩晓明;乔凤杰;杨慧;

    作为我国首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不仅是蕴藏文化、延续记忆的重要媒介,也对增强所属群体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并运用空间叙事与编码解码理论,可以深入探究中国太极拳博物馆的空间与记忆叙事对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形塑。研究认为,拳阶石坊、陈王廷雕像、匾额、演武台和照壁,分别是以太极拳的“三阶五层”、历史名人、哲学理念、抽象符号和技法要义为载体的空间叙事,其形象表达了内蕴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所属群体的文化认同。个体记忆叙事基于编码解码理论阐释三类参观者不同的解码过程,其对文化认同的形塑是多元化的;集体记忆叙事则以耳熟能详的武德规约、传说故事为载体,通过营造诱人回忆的氛围,有利于唤起所属群体共享的集体记忆,且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呈现耦合共生的逻辑关联,进而形塑文化认同。

    2023年01期 No.253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社会工作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逻辑进路

    鲁晓妮;王宗礼;

    随着我国全面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贫困形势和特点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过去以区域性贫困为主的贫困模式,已转变为以一些家庭贫困为主的贫困模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独有的专业优势,助力家庭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发挥,就成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我国今后扶贫工作的着力点要以扶助家庭为主,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以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以“家庭项目”模式为载体,通过社会工作者协助贫困家庭成员塑造家庭文化、打造家庭规划、提升家庭责任感、整合家庭资源来促进贫困家庭的整体性发展,助力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2023年01期 No.253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文学人类学研究专题

  • 从草原玉路到草原丝路——万年玉路踏查的理论创新意义

    叶舒宪;

    草原玉路指华夏的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玉文化传播路线,包括两条路径:一是玉文化中玉器生产传统的传播路径;二是玉矿资源输入中原的路径。20世纪学界对“玉路”的探索聚焦后一路径,即从新疆向东进入河西走廊,进而通往中原的路线,大致吻合今人熟知的丝路中国段。一般认为这条玉路的存在历史是三千多年,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和田玉材料制成品为实证。文学人类学派组织的十四次调研认为,玉路绝非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围绕河西走廊两侧由多路径编织成的路网。其最初开发的玉种不是新疆玉而是甘肃武山的蛇纹石玉,对应文献所记“玄玉”;其时代在仰韶文化中期。欧亚大陆的史前玉文化之起源与传播,则始于两万年以上的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地区(以贝加尔湖透闪石玉为原料),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经蒙古高原进入我国东北,再一路向南传播,引出随后“玉成中国”的波澜壮阔之文化潮流。其在文献中留下的国家记忆是《管子》所云“尧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

    2023年01期 No.253 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神圣的声音:口头文学的声音叙事

    伦珠旺姆;曾思静;

    近几年,“声音研究”或“听觉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日渐兴起,但对于将“声音”作为本质特征的口头文学的声音叙事研究则严重匮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话等口头文献中关于无生命物体、动植物等神圣物的声音孕育女神的叙事,来自于早期人类纯粹的客观经验,也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系统建构性特征。一方面是其萌生时代“现实”声音景观的正向或逆向投射,另一方面也是远古初民关于声音认知的创造性描述。体现出作为主体的远古初民与外部自然、动植物等客体具有的物我同一等原始思维及对客体世界的声音的崇拜心理。

    2023年01期 No.253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缘起、内涵及趋势

    袁同凯;冀禹洁;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特性,也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和完善人类自身的能动过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了实证的基础,消解了西方理论视野中美学只存在于精神世界的虚幻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类学材料的支撑。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相互交融,为研究中国多重语境叠合下的审美、艺术活动提供了切合的框架,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发展。

    2023年01期 No.253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文学

  • 《汉志·诸子略》儒家类“唐虞之隆……已试之效者也”释正

    孙振田;

    《汉志·诸子略》儒家类的序文所谓的“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其中只有仲尼之业才是被验证的对象,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二者则是仲尼之业被验证有效的表现。仲尼之业,指的是先王之道。至少从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开始,汉人已将学派意义上的儒家学术与仲尼之业(先王之道)及孔子等做了较为清晰的区隔,视之为仲尼之业(先王之道)的派生,被武帝卓然罢黜的百家学术中的一家。

    2023年01期 No.253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诗歌媒介与诗集编修——查慎行《陪猎笔记》中的文学生活及其文本价值阐释

    甄芸;

    《陪猎笔记》是清代诗人查慎行著录的扈从行程日记。《陪猎笔记》在其文本表层体现为“润色鸿业”之作,在其文本潜层却是查慎行纪恩心态的表达书写,具有标记查慎行人生节点的文本意义。出于查慎行“翰林诗人”视角的记事选择,《陪猎笔记》通过实录笔调,详细记写扈从行旅中的君臣诗文酬和活动、翰林集体编书过程,呈现出皇室文学生活与官修书籍生产活动的多元样态及丰富具象。《陪猎笔记》的记事内容兼有历史记实与文学叙事的复合意义,具有珍贵的“诗史互证”“书史互证”的文本价值。《陪猎笔记》的文本细读及其文献价值的阐释,对于重新认知清代扈从笔记具有典型个案意义。

    2023年01期 No.253 17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新时代甘肃诗歌创作的审美新趋向观察——甘肃“诗歌八骏”研究系列

    郭麦霞;

    甘肃当代诗歌的发展既与整个中国诗坛的变奏演进同气相应,也具有着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历史、文学制度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审美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以甘肃“诗歌八骏”为代表的甘肃诗人在创作整体上显现出新的审美转向,这种转向是外在条件和内部需求合力而促发的。以抒情方式的现代性演进、意象选择的地域化特色与典型化处理、呼应现实的热情与主体审美的个性化表现三个方面来发掘甘肃诗歌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审美新趋势,通过对这一新趋势的学理观察,进而进行理论的提显,以期对西部诗学理论的建设和当下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3年01期 No.253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