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艳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意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有力武器,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工作必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开展,在实现民族建构功能的同时,也要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形象,服务对外话语权体系建设。
2023年01期 No.253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于凤静;张洁意;
境外中国朝鲜族在我国跨境民族中极具影响力和典型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群体。跨境传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是东北地区跨境传播的生力军,延边卫视又是其主要力量。以延边卫视为例,对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跨境传播的定位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在受众定位、内容定位、语言定位和渠道定位等方面,突出青年特色、服务特色、语言特色和社交媒体特色,打造立足延边、辐射东北亚区域的新型融合传播格局,在跨境传播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01期 No.253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宋春霞;陈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具有历史的广度、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以及情感的温度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四个与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自觉,更是破除西方话语遮蔽的本土民族叙事方式,其以大历史观为视域统筹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家国情怀”为遵循勾连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框架,以增量有机性为目标指向探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行动路径。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时,应把握“四个与共”话语的实践性、统一性、普及性和创新性特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形态;挖掘“四个与共”话语的相关要素,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内容;强化“四个与共”话语的具象表达,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影响。
2023年01期 No.253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朱兴国;郭本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2023年01期 No.253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袁佩媛;靳玉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诉求,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而以情感能量为核心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在沉浸式的互动仪式中有效聚集各民族成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情感能量。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尝试性地从互动仪式链视域下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认知之维、价值彰显之蕴、实践理路之策,拓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视域,期冀在实践中能够“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01期 No.253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