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新时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论研究

    陈辉;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新时代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历史性方法论,尊重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历史性和规律性,正确看待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历史同一性、历史延续性,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用"异想天开""操之过急"的简单极端方式去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实践性方法论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所处历史时期的民族问题,坚持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促进各族人民的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坚持总体性方法论要求正确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辩证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中统筹推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系统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

    2021年01期 No.24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

    李冬凤;张文标;

    人的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国家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以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为根本关切,以此对国家治理的深化认识和实践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立足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人的发展的实现。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极为鲜明且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在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和国家贯彻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国家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国家治理现代化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规律、合乎人的发展要求,最终目标和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1年01期 No.241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9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李静;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逐渐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根本,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驱动力。以中华民族发展的纵向脉络来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以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及社会心理基础来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并从现实出发来探讨其行动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历程基础上,提出民族"自为"的发展阶段,其特征为现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共知共觉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2021年01期 No.241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3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路径研究——以新疆为例

    李少霞;魏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强盛的根基、民族团结和睦的本源、民族精神凝聚的动力源。它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即知晓国情、维护统一、政治法治、团结奋斗、携手发展、共建共享。在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谐共生、共御外辱、家国同构、共建新疆,淬炼了强烈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这种相互认同、相互吸引、相互亲和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黏合力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系、结合、构建、提升、延续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义。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大局"和"大势"着眼,坚持团结稳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依法治疆、文化润疆,在新疆铸牢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01期 No.241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29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

  • 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汇之地:北极民族的文化生态

    曲枫;

    北极不仅是一个地缘概念,还由其环境与文化定义而成。北极民族的文化生态体现了对极地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一方面,北极民族对极地环境的依赖形成了其特殊的生计方式、经济策略、社会组织、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另一方面,北极环境并非一个静态的、封闭的、世界体系之外的系统,上万年的人类活动与社会文化对北极环境的整体性形成了重塑与再造。北极民族所秉承的"视角主义"宇宙观和灵性本体论体现了环境的人格化和社会/自然的一体化特征,并可以为重建人类世时代的北极现代性提供理论资源。

    2021年01期 No.241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对边境民族地区治理的启示

    王伟;苏韦铨;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缩影,是客观的、基础的、具体的"子共同体",是中国国际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重要示范。边境民族地区是"嵌合"周边的特殊区域,也是国家治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周边地区与边境民族地区地域相通,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有利于直接为边境民族地区自身及其治理逻辑提供启示。具体而言,有利于为边境民族地区治理提供正确的义利观,彰显治理价值;有利于边境民族地区治理认知结构的重塑,稳固治理逻辑;有利于边境民族地区治理从理论构建转向具体实践,发挥治理能力;有利于边境民族地区治理目标科学化,确保治理效果。

    2021年01期 No.241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和平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上层统战工作探析

    李荟芹;

    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对上层的统战工作是西藏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亲帝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开展对西藏上层的统战工作的,其统战工作的性质是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结合当时西藏地方特殊的形势,中央把西藏上层统战工作的地位定性为"压倒一切",是重中之重,群众工作只能服从于统战工作。中央对西藏上层统战工作的特点是"统战上层,影响下层",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统战实践,较好地协调了"统战上层"和"影响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党对西藏上层的统战工作成效显著,不仅争取到了上层的支持,完成了反帝的任务,而且还改善了军民关系,启发了下层群众的阶级觉悟,增进了下层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使西藏社会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为民主改革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2021年01期 No.241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都市与乡村的异构:“李子柒现象”之人类学解读

    徐俊六;

    从人类学视野看,"李子柒现象"是都市与乡村相互异构的新网络文化镜像。李子柒视频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乡村图景,是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活画面,也是对农业社会地方性知识与经验的高度浓缩。都市生活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也带来了诸多现代性问题。"李子柒现象"表达了都市人们对传统乡村世界的憧憬与想象,表征传统乡村文化的"复魅",也深刻说明传统乡村生活是反思现代性的空间所指。

    2021年01期 No.241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1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再论“鞑靼舞”起源与民族共同体文化内涵——兼补彭恒礼先生文章观点之缺漏

    赵世昌;

    彭恒礼先生结合各地田野调查材料及实物图像,认为今之元宵社火中的"鞑子舞",就是宋代的"鞑靼舞",二者之间存在承继关系。其文章列举了"鞑子舞"在东北、华北、中原、西南等地元宵社火中的存在,但唯独漏掉了西北。实际上,地处汉藏民族交错地带的甘肃临夏和政牙塘地区仍存有"鞑子舞"的原生形态——"玩老鞑子"。"鞑子舞"除用于节日文化娱乐外,还有祭祀祈禳功能及其他衍生功能,同时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鞑子舞"尚保留有集体文化记忆、仪式叙事起源,并非仅仅是宋代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鞑靼舞"的遗留,其流变也尚有其他形态和脉络。同时,这一案例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历史事实。

    2021年01期 No.241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治建设

  • 我国刑法中紧急避险本质理论反思与完善——兼论对社会连带责任说之摒弃

    梅传强;董为;

    基于美国立法和司法界对功利主义作为紧急避险正当化依据的排斥,部分美国学者主张紧急避险正当化的依据是社会连带责任或社会团结义务。此学说近来被我国一部分学者所推崇。他们认为其有利于维护法的安定性和法秩序,并主张于反思我国通说,改变我国从利益衡量角度理解紧急避险本质理论的立场,转向于支持社会连带责任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严格紧急避险制度的适用条件。此主张并不符合我国实际,其本身的正确性值得商榷。在类似新冠疫情等重大灾害面前,此观点更是显得苍白无力。摒弃社会连带责任说,坚持和发展传统法益衡量说,进一步肯定对生命的紧急避险,既有助于发挥紧急避险制度存在之价值,又能够在紧急灾害中更合理地保证国家、社会及多数人的安全。

    2021年01期 No.241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1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与第三方争端解决机构职务关系问题及其解决建议

    黄德明;黄哲东;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和第三方争端解决机构程序先后不明和职务范围界限不清的问题将随大陆架划界案和大陆架划界争端数量的增加而日益凸显。解决双方职务关系问题的思路在于建立双方的联系机制,通过增加委员会成员数量、区分委员会成员职能、增设大陆架界限领域专家的方式,打破双方关系的"隔绝"状态,并确立委员会请求机构协助处理法律问题的机制,最终建立互相引入机制以实现对大陆架界限问题的协调处理和统一意见。中国应主动承担起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的角色。

    2021年01期 No.241 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先秦儒家性善论思想的法治意蕴探究

    于语和;雷园园;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各家学派竞相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形成基因和未来走向,以法治理念审视中国文化元素,不难发现法治中国的理性建构思路深受隐含于内的性善论思想的观照,推动法治由一般意义的规则之治走向具有品质和德性的规则之治。先秦儒家的性善论思想是人性善思想的理论源头,形塑了中华民族的知识结构、制度规范和生活逻辑,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深厚的沃土,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根基。人性善的理论预设奠定了"以人为首"的法哲学观,讲求"惟齐非齐""圆融人情"的合理正义,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先秦性善论角度剖析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既有助于推动中国法治实践的理论创新,又继承与弘扬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髓,彰显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2021年01期 No.241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民法中“例外规定不得类推适用”之反思与重构

    韩富鹏;

    原则例外关系是民法体系性的重要体现。传统方法论上"例外规定不得类推适用"命题的正当化理由并不充分。在当然推论、非延伸型类推适用和回复型多层次的例外等情形中,例外规定的类推适用并不会侵蚀原则规定。原则例外关系呈现动态发展的特征,例外规定往往代表了法律发展的方向。在《民法典》的适用过程中,不应一味恪守这一命题,而应进一步细化。路径一为类型化区割,通过分析原则规定与例外规定的逻辑关系、例外规定的品性、待类推事实与例外规定的相似性,判定该规定是否可以类推适用。路径二为实质评价,具体衡量类推适用例外规定与拒绝类推之法律后果,看何者更具有实质的妥当性。拒绝类推产生适用原则规定的法律后果与产生适用一般消极原则的后果,在论证负担上有所区别。路径一侧重法的发现角度,路径二侧重法的证立角度,两者共同服务于《民法典》准确适用,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

    2021年01期 No.241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济社会

  • 对口援藏机制创新与绩效提升:“组团式”教育援藏的调查与分析

    杨明洪;

    "组团式"教育援藏是对口援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相比过去的教育援藏方式,"组团式"教育援藏更加重视援助机制的创新。"组团式"教育援藏突破性创新包括"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统筹协调机制、对口帮扶机制和保障机制3个方面。这些机制创新是经过较长实践的探索,特别是江苏、北京对口援助拉萨的实践中"实验"出来的,最后上升为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对口援藏的政策创新。"组团式"教育援藏绩效是显著的,其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西藏各族对"五个认同"的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同时,也启示机制突破性创新是提升对口援藏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2021年01期 No.241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4K]
    [下载次数:10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学前沿之行为经济学回顾与展望

    王保卫;牛政凯;

    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前沿学科,其研究成果丰硕,重要理论包括前景理论、心理账户、市场可预测理论等,凭借这些开创性理论,行为经济学研究者已三次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包括激励,社会偏好,社会影响,启发、偏差与风险,时间和计划,个体差异。行为经济学的未来仍可能是一门争议不断的学科,其研究重点应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学与生产者。

    2021年01期 No.241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1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社区支持视角下民俗节事服务生态系统研究

    淦凌霞;张涛;

    民俗节事旅游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载体。旅游地社区居民具有民俗节庆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在平衡节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们从游客参与、开发和保护模式等方面对民俗节事旅游做了大量探讨,但融合社区参与和价值共创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在充分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价值共创视角探究社区支持民俗节事服务生态系统的模型及建设途径,以期实现民俗节事经济价值、体验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2021年01期 No.241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甘肃民间工艺的生态现状及产业资源的转化策略

    金学艳;

    甘肃民间工艺异彩纷呈,地域特征鲜明,具有很高的品鉴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其生存境遇、生产制作、形式功能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变化,呈现出衰退型、变异型、成长型与复活型四种状态,存在着同质化、低附加值、缺乏品牌优势等普遍问题。面对生产方式、文化环境、流行时尚的演变发展,民间工艺资源的产业开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链。甘肃民间工艺需立足传统,严守质量标准,不排斥新材料、新工艺的实验,将传统形式与现代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实现民间工艺新机制的建构和再生产,又有益于甘肃地区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021年01期 No.241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中华文学共同体

  • 论少数民族诗歌的族性本体、文化书写及共同体价值

    董迎春;覃才;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下,无论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或个人创作的口头诗歌,还是书面诗歌,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共同体的书写和阐释特征。近代以来"民族"被赋予了政治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也在原来传统的血缘、地缘及精神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共同体特征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并生成了少数民族诗歌凝聚、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意义。

    2021年01期 No.241 15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6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多民族视域下八旗诗人多隆阿考论

    米彦青;

    清代中期的满族诗人舒穆禄·多隆阿,名廷鼐,一字任之,另字雯溪,又字云溪、文希,舒穆禄氏,隶满洲正白旗,盛京岫岩人,著有《慧珠阁诗钞》18卷、《文钞》4卷、《诗话》4卷、《毛诗多识》12卷、《易原》16卷、《阳宅拾遗》1卷、《地理一隅》1卷。多隆阿曾入何维墀幕,并与汉族文人张玉纶、许文运、缪立孙、王筠交好。考察多隆阿的行年交游及诗集流播,分析其诗作,不但可以廓清今人对蒙古族武将呼尔拉特·多隆阿和满族诗人舒穆禄·多隆阿的淆乱,更可增补清代八旗文人文献资料,还可以佐证各民族文学家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1年01期 No.241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诗《江格尔》的跨媒介传播进路探究

    朱杰;郭文豪;

    史诗江格尔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的一部分,经过说唱艺人为传播主体的口语传播过渡到手抄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其受众以几何倍数增长的历史进程,正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作为映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根脉,史诗江格尔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和对外文化交流具有独特意义。通过对《江格尔》历时性和共时性跨媒介叙事的梳理可以发现,《江格尔》跨媒介叙事的历史就是其不断扩大受众进而深深嵌入中华民族文学共同体的历史。

    2021年01期 No.241 17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明中期白族的文学交往及成因

    李锋;

    明中期的嘉靖至万历初年是白族文学交往的第一个高峰期。通过对这一时期白族代表文士杨士云、李元阳、杨南金、樊相、董难、吴尧献、吴懋等交往对象的考析,可以看出这一文学交往高峰的成因。就宏观而言,这一文学交往高峰与明廷的文化战略以及在西南边地积极推行设学、科举和派遣流官等文化、政治制度有深刻联系;就微观而言,与白族文士群体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有直接关系。白族的文学交往及成果对南方少数民族文学、西南地区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成为明代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历史缩影。

    2021年01期 No.241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热点问题和重大活动,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021年01期 No.241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